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夏淑琴

“我活一天,就要为30万遇难同胞讨一天公道”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夏淑琴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描画亲人的名字。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祭广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他起来了——从几十年的屈辱里,从敌人为他掘好的深坑旁边……”7月7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在纪念馆“古城的灾难”组雕广场,南京青少年代表朗诵由诗人艾青创作的抗战诗歌《他起来了》,字字铿锵,生动展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沉痛的记忆

  回望1937年12月13日这一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段黑暗岁月的开端,从那天起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遇难者达30余万人,侵华日军在南京城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新路口5号,夏淑琴一家刚吃完早饭,淘好了午饭要用的米,突然听到一阵沉重的皮靴声。一队日本兵敲开了她家的房门,直接射杀了开门的房东。她的父亲跪地恳求,仍被枪杀。随后,丧心病狂的日本兵轮奸并杀害了她的母亲和两个未成年的姐姐,杀死了她的外公外婆,又将年仅1岁的小妹妹从桌下拖出摔死。

  当时8岁的夏淑琴被外公藏在了被子里,因惊吓大哭,被日本兵连刺三刀,昏死过去。醒来时,她满身是血,听见妹妹在哭喊“妈妈”,一时间失去了7位至亲,幸存的姐妹俩靠着炒米和锅巴,喝着水缸里的水,在亲人的尸体旁熬过了十多天。后来,慈善机构“老人堂”救下了姐妹俩。当时,夏淑琴的伤口已经化脓,老人们用烧着的棉花为她处理伤口。最终,她和妹妹被舅舅接走。

  如今,96岁的夏淑琴站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苍老的手指轻轻描画着亲人的名字。那段沉痛的记忆和对亲人的无尽追思,在她的生命中延续了80余个春秋。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耻辱的篇章之一,它不仅是南京这座城市的伤痛,更是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伤痛,它激发了全民族的自尊心和爱国情怀,让我们在困境中更加团结一心,最终取得抗战胜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说。

  历史真相的守护者

  幸存后的每一天,夏淑琴都活成了历史的见证者、真相的捍卫者、和平的守护者,“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小孩,我活一天,就要为30万遇难同胞讨一天公道。”夏淑琴的话掷地有声。

  1994年8月6日至15日,时年65岁的夏淑琴踏上了赴日做证之路,成为战后第一个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幸存者。她参加了东京、大阪等7个城市的和平集会,向日本民众痛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披露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当时,一名日本女性突然跪在我的面前谢罪。”夏淑琴至今印象深刻,“原来有这么多的日本人不了解当年的历史。”

  此行也坚定了她“为历史做证”的决心。此后,她用了31年时间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发声,为历史真相奔走。

  2006年,日本右翼作家污蔑夏淑琴是“假人证”,当时已77岁的夏淑琴愤慨赴日应诉。开庭当日,诬蔑夏淑琴为“假人证”的日本右翼分子缺席并撤诉,夏淑琴当庭反诉,控告对方名誉侵权,官司最终大获全胜。

  “我去日本的目的,就是要把历史讲出来,就是为了让日本政府承认大屠杀,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夏淑琴语气坚定。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死难者遗属代表共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公祭鼎正面铸有160字的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对遇难同胞的痛悼、祭奠,以及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

  如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天预约爆满,馆前排起长队,很多游客专程从外地赶来参观了解那段血色历史,“这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必修课,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在和平寄语墙前,“希望世界不再有战争和破坏,期待和平普照世界”的箴言让参观者驻足凝思。

  2022年,夏淑琴的外孙女夏媛、曾外孙李玉瀚成为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继续将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传播给更多人知晓。

  “外婆年龄大了,我有这个责任站出来,告诉更多年轻人这段历史。我的儿子李玉瀚也在自己的学校里做一些相关的宣讲。”夏媛说,“接过前辈的接力棒,讲述那段家族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并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更深切地祈愿世界和平,祈愿祖国繁荣昌盛,因为这段苦难的历史,让所有人对和平倍加珍惜。”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我活一天,就要为30万遇难同胞讨一天公道”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2025-08-25 2 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