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景韵润
正午的阳光泼洒在小七孔的山水间,翠林叠嶂被晒得透亮,碧绿的水面荡漾着细碎金光。8月,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这颗“地球绿宝石”在暑气中更显生机。
作为贵州首支旅游警察女子中队,荔波县公安局旅游警察女子中队的30名平均年龄26岁的女警,每天身着整齐制服、肩别袖标、面带微笑,在总面积近120平方公里的樟江景区里忙碌。从调解纠纷到紧急救助,她们及时为各族游客化解矛盾、排忧解难。
她们的声音让人安心
夏季出游旺季,游客情绪易受环境影响。去年8月,上海游客杜女士与重庆游客袁女士在小七孔景区因排队拥挤争执拉扯,情绪激动到剑拔弩张,最终报警。
女子中队队员莫玄双快速出警,第一时间制止了冲突升级,一边给她们讲类似的调解案例,一边耐心劝解:“出来玩本是图开心,为这点事闹得不痛快,多不值当?”心结一打开,两人之前的火气全消了,最后握手言和。
女子中队的队员们始终笑脸相迎,妥善处置所有矛盾,让大家“带着期待而来,带着满意而归”。
为快速响应游客需求,景区划分为8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门警员:网格内有警情,警力2分钟内到现场;相邻网格5分钟内联动支援;网格外警力10分钟内完成增援。景区灯杆都有唯一编号,当五湖四海的游客说不清具体位置时,女警们会引导其查看灯杆编号,以便就近派警,解决“找不到地点”的难题。
前年7月,广东游客李女士在鸳鸯湖不慎遗失装有万元现金及重要证件的背包。队员张红双通过调取监控、实地走访,仅用半小时便在景区找回背包。李女士激动地说:“这些姑娘比亲人还可靠,荔波的山美水美,警花更美!”
这身警服要扛得住考验
去年,荔波全县旅游人数达2754万人次,创历史新高。近期,景区游客量持续高位运行,仅大小七孔景区日均游客量约6万人,8月6日峰值更是达到7.6万人。随着车流、人流增加,维护景区秩序的挑战愈发凸显。
有次突降暴雨,队员和局里支援警力第一时间到位拉起警戒线。“下雨后,大家都想赶紧上车,这时必须引导游客有序排队,不然混乱中容易出意外。”女子中队队长梁佳瑶说。
可即便有车辆接驳,步行距离也不短,游客中还有老人、婴儿等。雨越下越大,想赶紧返程休息的游客看到警戒线后更着急了。“有个大哥指着我骂,口水都喷到我脸上了。”队员张宏盟说,当时也觉得委屈,但工作要紧,转头又笑着面对游客,“后来有个小姑娘跟我说‘阿姨你真厉害’,还塞给我一瓶水、对我竖大拇指。想想也没啥,那声‘厉害’比啥都值。”
“带孩子出来玩确实累,我特别能理解。”“您是不是觉得排队太久太辛苦了?”……一句句共情的话语,让游客感受到了关心。而游客的认可更是队员的动力:闷热天里排队时,有游客主动说“你们辛苦了”;暴雨中接过队员递的雨衣时,游客会说“谢谢你们操心”……
把脚印留在山水里,把安心留给游客
景区里,游客可能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有中暑的、爬树被划伤的,也有玩山水时不小心摔倒受伤的。警员的包里,藿香正气水、创可贴、便携式酒精、碘伏是必备品,随时能帮游客处理小问题。
作为全域旅游城市的窗口,荔波县公安局旅游警察女子中队是游客接触到的第一支警力,因此对外形象要求更高——必须精气神足、朝气蓬勃,处理事情快速高效,给游客留下靠谱的第一印象。在技能上,她们不仅要普通话标准,还得懂外语,更要掌握警务技能,以便快速控制突发状况。
近年来,女子中队微笑服务、柔性执法,凭借专业调解素养和负责的细致作风,成为广大游客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她们寻人300多次、寻物2000多件、紧急救助100多起,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青年集体”“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女子中队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挂满了游客送来的锦旗:“人民警察为人民 失而复得暖人心”“为民服务效率高 热情公正暖人心”……这些感谢成了队员们最珍贵的勋章。“别人来荔波看风景,我们是来看护看风景的人。”伴着这份阳光下的守护,“绿宝石”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