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将士为国捐躯,歼灭日军1万余人

台儿庄大捷:血战中的家国守望

    抗战英雄、飞行员何信与妻儿的最后一张全家福。姚建/摄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姚建/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球球学语时,莫教先喊爸妈,须教‘抗日’!日寇不倒,何以为家?”

  这是87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中,一位25岁的抗战英雄何信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家书中的铿锵话语。

  如今,这封字迹斑驳的家书静静地躺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展柜中,向世人展现着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勇气。

  1938年的春天,京杭运河畔的台儿庄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淬炼:持续近一个月的惨烈激战后,中国军队以伤亡三万多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万余人。这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以弱胜强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精神丰碑。

  如今,台儿庄大战的烽火硝烟已远去多年,但历史的回响从未停歇。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与山东女子学院的女大学生们一起走进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找寻并记录那一件件抗战历史文物、一张张黑白老照片背后的家国故事,重温那超越生死、激动人心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最后一张全家福

  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在1993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后经扩建,占地面积达96亩,馆藏数量6598件/套。纪念馆通过历史文物、历史图片、文献资料与各类智能辅助陈列手段的结合,全景再现了台儿庄大战中爱国将士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壮举。

  在纪念馆庄严肃穆的展区内,有一张黑白全家福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抗战英雄、飞行员何信烈士与妻儿的合影。照片拍摄于1937年,泛黄的画面中,身着飞行服的何信正抱着6个月大的儿子何平,年轻的妻子温柔地倚靠在他的肩头。

  这样一幅岁月静好的照片,却是他们的最后一张全家福。

  1938年,何信驾机参加了台儿庄大战,在临城、枣庄、台儿庄一带上空,他多次升空作战,奋勇当先,重创敌机,屡建奇功,多次获得嘉奖。在一次返航途中,机队遭遇日机袭击,何信率队一马当先冲入敌机群进行生死搏斗,敌人发现何信的战机是主机,于是集中炮火猛烈攻击。何信胸部中了3弹,血流如注,但他强忍伤痛,驾机向敌主机迎头全速撞击,敌人慌忙拉杆上翻逃命,何信抓住此良机,射出最后一排子弹,将敌首机击落。此时何信已人伤、机损、弹绝,随即他驾机全速向另一架敌机撞去,让敌人猝不及防,最终,机毁人亡,何信也随之壮烈牺牲。

  这一年,何信年仅25岁。

  在展柜里,还静静地躺着两封家书,这是何信分别留给妻子和母亲的最后绝笔。模糊的字迹中,他跟妻子嘱托道:“球球学语时,莫教先喊爸妈,须教‘抗日’!日寇不倒,何以为家?”在给母亲的书信中,他则道:“儿名‘信’,取忠信之意。若儿捐躯,您当欣慰——您养育了一位精忠报国的好儿郎!”温情中尽显大义与豪迈。

  望着这两封穿越时间的书信,听着讲解员动情地讲述何信的故事,观展人群都沉默不语,其中有一位领着孩子的母亲忍不住用手擦去了眼角的泪痕。

  泛黄照片背后的66年归途

  往展馆东部走,一张特别的黑白照片映入眼帘,这是一张少女的照片,清秀的面容带着稚气,但那坚定的眼神,又透露出与年龄不符的坚毅。

  照片中的少女名叫刘守玟,湖南汉寿县人。1938年,当时还是湖南女子中学学生的她,瞒着父母加入了战地救护队,并随军来到台儿庄前线。炮火中,一名连长中弹倒地,刘守玟奋不顾身上前抢救,突然,一个日本军官挥舞着大刀砍死了连长,刘守玟愤怒地捡起一块大石头猛地砸向日军,而当她站起来时,一颗子弹射进了她的胸膛。

  重伤后的刘守玟被送到了附近村子一户好心的大娘家救治,几天后,伤口感染,生命垂危,刘守玟微微睁开双眼,艰难掏出写给母亲的信和这张照片,用尽最后气力呼唤:“妈妈,我想回家……”随后壮烈牺牲。受战火与雨水侵蚀,信件的字迹最终消失,仅有这张图片成为证明其身份的唯一线索。

  这名救助了刘守玟的大娘并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她的故乡到底在何处。大娘埋葬了刘守玟并坚持每年为她扫墓,直至临终仍在为未能帮其找到故乡而心怀遗憾。1995年,大娘的孙子陈开灵拿到这张照片,开始帮助刘守玟寻亲,2005年,徐州市民王家金也加入寻亲队伍,在经过66年的寻找之后,线索最终指向湖南省汉寿县军刘村。后经确认,该村即为刘守玟的故乡。

  纪念馆讲解员王会告诉记者:“2009年,一个庄严肃穆的日子里,在湖南省革命烈士陵园,刘守玟烈士的遗骸迁入湖南。这张漂泊了多年的照片,也得以伴随英魂回归故里。人们永远纪念这名‘出生于湖南,牺牲于山东’的抗日女兵。”

  一张照片,跨越了66年的时光,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抗日的征程。

  永不凋谢的“战地黄花”

  在众多展品中,有这样一组照片对比鲜明:一张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昂首挺胸、整装待发的女兵群体形象;另一张则是50年后,面带笑容、相互搀扶的温馨群体画面。这组照片记录了被称为“战地黄花”的12位云南女兵群体的故事。

  1938年,六十军前沿阵地。炮火连天,12位云南姑娘看似柔弱,却扛起家国重担。领头的宋志飞,带领姐妹们递送绷带,抢救伤员,有时还直接拿起武器上前线打鬼子。她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六十军的官兵们。这是台儿庄抗战史诗中无法磨灭的亮丽色彩之一。

  时光流逝,50年后,昔日的年轻女兵们已步入暮年,青丝变白发。她们再次相聚,手持那张泛黄的戎装旧照合影留念。这张新拍摄的照片,与50年前的战地影像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照。

  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将军曾这样评价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真乃当今花木兰”。站在展柜前,凝视这组对比鲜明的照片,她们的影像与故事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展现抗战时期中国女性英勇奉献与坚韧精神的重要载体。

  走出纪念馆时,夕阳正将大运河水染成金色,今日的中国是如此美好。回望这座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建筑,何信家书中那句“日寇不灭,何以为家?”的话语依然回荡在耳边,久久不曾散去……

中国妇女报要闻 1台儿庄大捷:血战中的家国守望 2025-08-26 2 2025年08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