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马伟
初秋的微风拂过祁连山脉,稍带凉意,却吹不散八宝镇麻拉河村幸福食堂里氤氲的温暖——后厨热气蒸腾,铲与锅碰撞出清脆声响,肉的浓香混着青菜的清爽飘出窗外。食堂大厅里,几位老人围坐在适老化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可口的饭菜,一边唠着家常。欢声笑语中,暖意流淌。
这不仅是舌尖上的满足,更是“老有颐养”的幸福图景。如今,在青海省祁连县八宝镇,13所幸福食堂正以最朴实的方式,守护着600余名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一日三餐,也织就了一张覆盖饮食、情感与服务的基层民生保障网。
“以前一个人吃饭,总是凑合。现在有了幸福食堂,顿顿热汤热饭,还能跟老伙伴们说说话,日子有滋有味多了。”麻拉河村村民马富一边吃着刚出锅的西红柿炒鸡蛋,一边笑着说。
幸福食堂解决的不仅是“一顿饭”的问题。在麻拉河村,食堂旁边有一片由村民共同打理的“共享菜园”,茄子、辣椒、西红柿长势喜人,部分收成就直接供应食堂,既绿色健康,也降低了成本。“我们要把食堂办成老人们的‘第二个家’。”村党支部书记刘钧说。
近年来,八宝镇不断优化幸福食堂运营,统一配备适老化餐桌、每周更新菜谱、注重营养搭配……一整套提升举措,让老人从“吃得饱”迈向“吃得好”。曾经困扰农村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吃饭难”问题,正在这里变成“每日暖心餐”。
在八宝镇高塄村幸福食堂,退休党员冶生福身穿红马甲,别着党徽,细心地为每一位老人打饭端汤。
在八宝镇,像冶生福这样的志愿者已成为幸福食堂不可或缺的力量。4支志愿服务队、13个党员先锋岗常年活跃在助餐一线。除此之外,退休老干部教老人用手机,返乡大学生帮忙采购物资,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幸福食堂+”正不断拓展服务外延,逐步覆盖代买代办、免费理发、健康义诊等多元需求。
食堂也逐渐成为凝聚民心的“议事厅”。镇村干部利用“周三无会日”,在餐桌上用大白话讲解养老、医保政策,倾听村民心声;老人们在棋牌活动室里下棋聊天,不经意间化解邻里纠纷;图书馆报刊架前,大家阅读讨论,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
一碗饭、一碟菜、一群人、一片情,是人间烟火,也是治理温度,幸福食堂用最日常的方式,书写着“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生动故事,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