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玛花”与志愿者在杨林港滇池边分享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云南连心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8月16日至19日,来自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寻甸县)金源中学的42名彝族女孩,告别熟悉的大山,奔赴昆明开启了“益起趣陪你长大——云彩童梦金源中学索玛花远眺计划”研学之旅。
这场由云南连心社区公益基金会、云南省妇女儿童工作发展促进会联合组织,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云南省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基地及多家爱心商户支持的旅程,用四天三晚的时光,让“索玛花”们触摸科技、走进大学、对话梦想。
从AI实验室里生成“未来职业照”,到大学书店写下致未来的信,从操控无人机翱翔蓝天,到与CBA职业球员共赴篮球之约,每一个环节都以孩子为中心,让梦想从模糊的向往,变成触手可及的方向。
AI点亮“未来模样”
研学首日,3小时长途汽车的疲惫,在滇池畔杨林港村的“AI共创实验室”前烟消云散。字节跳动跳跳糖员工志愿者早已等候在此,带着女孩们推开人工智能的大门。
没有枯燥的理论灌输,志愿者们用户外实践任务作引,让女孩们用AI的视角观察自然——她们学着用科技工具记录滇池的波光,辨认杨林港村的草木,在动手实践中读懂AI的基础原理。
最让女孩们心动的是“生成未来职业照”环节。在志愿者协助下,屏幕上渐渐浮现出她们的“新身份”:扎着马尾的小学教师、握着画笔的设计师、穿着球衣的篮球运动员、戴着警帽的人民警察……14岁的阿依盯着屏幕里“彝族纹样设计师”的自己,指尖轻轻触碰屏幕,“原来我也能把家里的彝绣变成这么好看的图案。”她感慨道。
夜幕降临,杨林港村的空地上燃起篝火。志愿者与女孩们手拉手围火打跳,彝族歌谣与欢笑声在夜空里交织。大家坐在民宿院子里,交换手写的祝福明信片,志愿者递来的马克笔、笔记本和毛绒玩偶,成了彼此心意的见证。
探寻“她力量”的方向
第二天清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的银杏道上,多了群少年的身影。42名女孩带着“寻美任务”漫步校园——有的记录翠湖旁的荷花,有的拍下历史建筑的飞檐,有的与大学生姐姐交流“大学是什么样的”。“原来大学里有这么多书,还有专门研究彝文的老师。”女孩们看着校园图书馆,眼里满是向往。
午后的昆明春晓书店,成了“她力量”职业启蒙的课堂。书架间,女孩们围坐在一起,听志愿者讲述不同职业的故事:有守护非遗的彝绣传承人,有教青少年的书画老师,有努力走出大山的彝族社会工作者。随后的漆扇制作环节,女孩们跟随老师的指导,选择自己心仪的漆色挥洒入桶中,拿起漆扇缓慢放入轻轻转动,一把把独特的漆扇犹如每一个独特的“索玛花”静静绽放。
当被问及“未来想做什么”,女孩们的回答格外坚定:有的想当彝族歌谣传唱人,把奶奶教的调子唱给更多人听;有的想做“地球守护者”,保护大山里的树林和溪流;还有的想成为“灌篮梦想家”,像电视里的运动员一样打球。
书店负责人还为每个孩子送上精心挑选的书和笔记本,女孩们则在云南大学的明信片上写下“给未来自己的信”,稚嫩的笔迹里,藏着对成长的期待。
让梦想“握在手中”
在长虫山飞虎实训基地,无人机成了女孩们的“新伙伴”。在无人机实体展厅,她们踮着脚观察不同型号的无人机,听讲解员介绍“无人机能帮农民喷洒农药,还能参与救援”;理论课上,有人认真记下“无人机执照”“行业应用”等陌生词汇,有人举手提问“女生是否能当无人机操作员”。
模拟器飞行训练时,15岁的阿艳第一次握住遥控器,手心微微出汗。在教员的指导下,她操控着屏幕里的无人机缓缓起飞,避开虚拟障碍物,稳稳降落在指定区域。“成功了!”她忍不住欢呼,周围的女孩们纷纷凑过来分享经验。
飞虎集团为每个女孩赠送了一架阿派斯无人机。分组实飞时,看着自己操控的无人机在天空盘旋,女孩们的笑声格外响亮。
研学最后一天,云战运动中心里热闹非凡。云南省彝族协会副秘书长、CBA职业球员、“云南滑翔机”矣进宏的到来,让女孩们瞬间沸腾。“我也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以前没场地打球,就对着墙练投篮。”矣进宏分享着自己的成长故事,随后带领女孩们练运球、传接球,还组织了一场友谊赛。
“原来我也可以跳这么高!”赛后,女孩们拍着篮球,脸上满是自信。四天研学落幕,她们带着AI生成的职业照、书店赠送的书籍、亲手操控的无人机,以及心中越发清晰的梦想踏上归途。
一名女孩在明信片上写下:“我要靠自己走出大山,再带着知识回来,让更多‘索玛花’绽放。”
这场跨越山海的研学之旅,不仅让梦想照进现实,更在她们心中种下自信的种子,等待未来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