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舒帆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实施“人工智能+”治理能力行动。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相关专家,对《意见》进行深度解读。
加快基础设施智慧升级
“《意见》为我国抢抓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关键窗口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战略指引,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说。
《意见》提出,要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有序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向乡村延伸,推动城乡智能普惠。
之江实验室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室主任董波表示,传统基础设施的智慧升级将有效解决传统运行效率低、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同时为新社会元素的接入与运行提供便利。
他举例说,改装升级传统道路、管网、电网、仓储等基础设施后,能更好地满足配送无人机、无人配送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在城市与乡村的规模化应用需求,使智能设备安全高效运行。
此外,城乡差距也是提升治理能力智慧化过程中亟须注意的问题。董波表示,要以智能基础设施为纽带,通过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算力调度体系、交通能源网络、数字公共服务平台等,促进智能产品与服务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实现人机共生智能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与整体跃迁。
系统打造多元治理新体系
《意见》明确,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推动构建面向自然人、数字人、智能机器人等多元一体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模型具有数据处理快、认知能力强、能够统筹规划调用各类工具等突出能力。”董波说,如通过摄像头、无人机、卫星等构建天地一体、智能联动的物联网感知体系,人工智能能够实时采集交通流量、环境质量等数据,形成“全域感知、动态更新”的社会与环境运行画像,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
在普惠便捷的智能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董波建议,充分应用人工智能规划调度各类工具的能力,加快开发政务流程机器人、政务处理智能体等应用,构建更加高效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表示,在安全治理领域,智慧警务、智能监管、动态防控的应用,使得发现能力、应急效率大幅提升。
但同时,吴世忠表示,在落实重点行动和强化基础支撑工作中,还应对人工智能安全风险保持清醒认知。
“当前大模型的‘黑箱’特征显著,其不可解释性导致决策逻辑难被理解。”吴世忠表示,要在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的同时,系统构建人工智能应用风险防控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有序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