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热血铸就革命精神

  □ 新华社记者 王楠楠 孙丰晓 韩启扬

  李林原名李秀若。1915年出生在福建龙溪县。因家贫被父母遗弃,后被印尼华侨富商收养。1929年,14岁的李林随养母从印尼归国,随后进入集美学校读书。

  学生时代,李林爱好文学,喜欢在图书馆畅游书海。她甚至有着一个“大文学家”梦。当时的中国,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颇为盛行。受时局影响,李林在集美学校读了大量的苏俄文学。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侵略者千里之外的枪炮声,让李林和她的同学看到:在充满欢笑声、书卷声、琴声的诗意校园之外,还有一个苦难深重的现实世界。

  就是那一年,李林加入了她人生中第一个抗日爱国组织——集美抗日救国会。

  在去上海求学之前,18岁的李林追随她的偶像秋瑾的脚步来到杭州求学一年。西子湖畔,鉴湖女侠那“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不朽诗句,激励着她。李林求学的上海爱国女中,是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在这所以“国家隆盛而不衰亡”为校训的学校里,李林将个人的前途和祖国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这里,她阅读进步书籍,参与街头宣传,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这里,她以热血笔锋写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铿锵诗句。

  1936年,21岁的李林考入北平民国大学。北上前,她将名字李秀若改为李林,取列宁的中文谐音。随后,她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日寇侵略,面对民族危亡,她越来越坚定自己要走的路:“因此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间,我抛弃了我的学生生涯,我离开了那全国的文化中心故都——北京,来到太原。”

  在太原,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举办的军政训练班里,李林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知识和政治理论。聪明机灵的她,很快学会了双手用枪和骑马打仗。1937年11月,李林任雁北抗日游击队第8支队支队长兼政治主任。1938年春,李林改任整编后的独立支队骑兵营教导员,率部驰骋雁北、绥南与日伪军作战,屡建战功。贺龙称赞她是“我们的女英雄”

  1940年4月,日伪军集中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为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李林不顾自己怀有身孕,率领一队骑兵勇猛冲杀,将敌人引开。身负重伤,李林仍英勇抗击,毙伤日伪军6人。被敌人包围,她宁死不屈,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卫国何须分男女,誓以我血荐炎黄。”李林数年前写下的诗句,回头看更像是一句用生命写下的誓言。

中国妇女报特刊 9李林:热血铸就革命精神 2025-09-04 2 2025年09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