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绿”前行 兴产富民

——重庆发展跃迁启示录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漪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漪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降碳、减污、扩绿……近年来,重庆着力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6%的经济增长。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重庆,感受山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脉动。

  技术赋能节能降碳

  重庆江北嘴CBD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这里虽然高楼林立,但在写字楼外墙上,却找不到一台空调外机。

  原来,得益于国内已建成规模最大的江水源热泵区域能源系统——重庆市江北嘴CBD区域江水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项目,这里的摩天大楼都装上了“水空调”。利用江水的水温差,透过热泵技术进行供冷或供热。

  “水空调”的“心脏”建在江北嘴钻石广场地下。记者在取水泵房看到,水泵正源源不断地抽取着江水。

  “江水温度夏冷冬暖,夏季重庆的温度达到40℃以上,江水温度大约在30℃左右,而在冬季,江水温度比气温高5℃~8℃。”负责该项目的重庆寸滩港城发展有限公司新能源服务分公司副总经理王晶介绍,项目利用温差进行能量交换,把提取上来的能量送到用户末端,为用户提供空调冷热源,江水则输送回江中。

  “项目的节能减排效益显著。”王晶说,“与传统中央空调系统相比,江水项目每年可以节水198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万吨。”

  走进位于涪陵区白涛工业园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企业——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华峰化工),一项突破性技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己二酸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氧化亚氮。”重庆华峰化工常务副总经理谢毅说,这种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远比二氧化碳要高。

  过去,氧化亚氮催化分解技术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上。为了不让外国企业“卡脖子”,重庆华峰化工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经过8年时间,公司突破了氧化亚氮低温催化分解技术,将分解率提高到99%,每年可减排氧化亚氮4.62万吨,相当于减排1376万吨的二氧化碳当量。

  不仅如此,重庆华峰化工还将该技术作为开放性技术,向全行业推广,为助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提供重要技术解决方案。

  变废为宝绘“无废”图景

  水泥行业曾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代名词,其生产过程中的熟料煅烧是水泥耗能最大的环节,不仅要消耗大量矿产资源,还需要燃烧煤炭来提供热能,每年用电量高达2790万度,相当于数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量。

  然而,在位于重庆忠县工业园区乌杨新区的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重庆海螺水泥),部分燃煤被垃圾替代。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操作机械臂将生活垃圾抓取到破碎机中。这些生活垃圾经过破碎、发酵、气化后,再被送到水泥窑的分解炉,其产生的热量可替代燃煤,为煅烧环节供能。

  “我们与忠县政府合作,每天处理忠县城区、乡镇及周边区县的生活垃圾200吨。”重庆海螺水泥制造分厂厂长易军表示,“其产生的能量可以替代水泥生产过程中4%左右的热量来源,每天节约煤炭28吨左右,同时垃圾中包含的石子、玻璃等10%左右的固体杂质经处理后还会被用作水泥生产的原材料。”

  生产一袋涪陵榨菜需要经过“三腌三榨”,会产生大量高浓度的盐水,一度成为环保难题。2019年,重庆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引进MVR技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浓盐水进行清洁化处理,产生复腌液,或用于生产榨菜酱油,或拿来作为青菜头的原料发酵液,将生产尾端的“环保包袱”转化为“绿色财富”。

  矿山复绿变秀美景区

  57岁的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村民张隆琴没想到,如今,不仅是灰尘漫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自己还能在村里当上咖啡师。“多的时候一天要卖20多杯,好风景、好生态真的带来了好生活。”张隆琴笑着说。

  张隆琴工作的“矿咖”咖啡馆由废弃石膏矿的矿山用房改造而来。过去,猎神村村民“靠山吃山”,开发造纸厂以及20多家大大小小的石膏矿,村里采矿盛行,村民不是矿厂股东就是矿工。然而,煤矿开采,也为猎神村留下了遍地“天坑”“白肚”,村里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甚至煤矿周边的房屋也出现了安全隐患。

  “2016年,我们到浙江安吉学习,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启发,决定舍弃矿山经济,借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东风,用好竹资源、建好民宿群,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猎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宗寿介绍。

  说干就干,猎神村关闭了五座石膏矿,实施矿山修复,变“靠山吃山”为“养山护山”,以自然恢复为主、工程恢复为辅,划出生态保护区,将原有矿山塌陷区域进行功能重构和空间再塑,打造有山有水的小微湿地群落。

  山复绿,水转清,晚上又可以看到星空了。秀丽的风景吸引着游客前来,村民们也吃上了“生态饭”,发展起竹家乐40余家,盘活闲置农房,引进餐饮、咖啡吧等商户16家。去年,猎神村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6000万元,解决就业300余人,美丽生态一步步转化为美丽经济。

中国妇女报要闻 1循“绿”前行 兴产富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漪2025-09-05 2 2025年09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