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联勤保障部队方队接受检阅。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联勤保障部队方队接受检阅。
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张彦昕 王阵 张密 王白王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受阅方队中,联勤保障部队方队的女兵尤为引人注目。她们与男兵混编,以同样的频率迈着铿锵步伐,持枪背包走过天安门广场。
她们当中有医生,有护士,有干事,有采购员,有军代表……在日常工作中,她们默默守在幕后、扎根岗位,为练兵备战贡献力量;在阅兵场上,她们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受阅,书写了“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巾帼篇章。
“文员也要站排头”
再一次走过天安门广场,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文职干事尹莹百感交集。
十年前,她以三军仪仗队受阅女兵的身份走过天安门广场;今年,她以文职人员的身份再次受阅。
在黑龙江上大学时,尹莹就向往军营,希望有机会穿上军装,锻炼自己。大二时,仪仗队第一次面向地方大学生等人群招收女兵,怀着憧憬与期盼,她参加了当时的选拔,并冲出重围,成为全省仅有的几名入选人员之一。
第二年,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那是首次非国庆节大阅兵,入伍一年的她走上了阅兵场。
“当时以为这可能就是自己军旅人生最高光的时刻了。”尹莹说,入伍两年后,她重返校园,继续学业,但那些穿着绿军装的日子始终是她记忆深处的瑰宝。她时常想,不知是否有机会再续军旅梦。
毕业后,尹莹成为解放军总医院的聘用人员,后恰逢军队文职人员相关制度改革,她在考试通过后成了一名文职人员,以“孔雀蓝”的身份再次入列。
今年,当尹莹听说文职人员可以报名参加阅兵选拔时,十年前的受阅场景再次浮现在眼前。她第一时间报名,并骄傲地说:“我有经验,我先上!”
从绿军装到“孔雀蓝”,十年来,有成长、有沉淀,换了一身服饰,换了一种身份,尹莹再次来到受阅场。
“这次,我是一名文职人员,但我们的信念和力量是不变的!”尹莹很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立志要走出标准,走出气势。时隔多年,很多队列动作已经生疏,但她毫不慌张,每次训练后,都会认真比对分析,主动加练。
方队里有一个惯例:表现突出的受阅官兵可以在休息间隙登上“阅兵车”,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想。
登上“阅兵车”的那天,尹莹对战友们说:“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日子。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我们的队列、我们的人生就走好了。”
凭借着扎实的基础和努力的训练,尹莹成为第一排女生排面的排头兵。面对男女体型、体力上的差异,她更要稳住步伐,对排面负责、对方队负责。
以排头兵的身份走过天安门广场,尹莹的身影留在了很多记者的相机里。“我会牢记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永远争当‘排头兵’。”她说。
“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音”
在机动到天安门广场的过程中,看着佩戴“军事代表”红色臂章、协调指挥运输投送工作的战友,马红霞感到十分亲切。
这是一群守在幕后的人,他们总在任务开始前就进行谋划,装备的数据、运力的统筹……每一个军代表的脑海中都有好几张地图,有的是交通线路,有的是任务点位,这些知识最终会转化为支撑任务部队远程投送的力量。
刚开始工作时,马红霞面临很多困难。作为一名文职人员,入职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提升军事素养,学习业务知识。
她无比珍惜每一次到现场组织军事运输投送的机会,不断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组织军事运输投送的知识,也会在每一次任务中加深对部队的了解。
去年9月,马红霞独立受领任务,从前期的方案拟制,到后来召开联席会议、组织现场装载……她独自一人,顺利完成了每一个环节的任务。连任务部队的官兵都感慨,现在的文职人员已经形成了战斗力,虽然年轻,但任务完成得一点儿也不差。
听说可以报名参加阅兵,马红霞积极报名,通过层层选拔,来到了训练基地。由于在部队工作的时间不长,她成了预备队员。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总会有收获。”马红霞这么说,也是这么想、这么做的。在她看来,入选就是一种成功和认可。她不会轻易放松,更不会轻言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所有预备队员统一参加的考核中,马红霞成功入围,并于9月3日当天列阵长安街。
“就像电视剧《士兵突击》里许三多讲的那样,‘不抛弃、不放弃’。”马红霞说,只要一刻不停地奔跑,总会抵达更远的地方,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