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梦照进千万课堂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激发青少年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9月3日,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东方红小学,抗战老战士王开昌与小学生们一起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新华社记者 李结义/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空,五星红旗与湛蓝苍穹交相辉映;长安街两侧,礼炮轰鸣震彻云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在此盛大启幕——当护旗方队迈着铿锵正步踏过金水桥,当受阅官兵以钢铁阵列展现大国威仪,当抗战老兵登上天安门城楼接受致敬,这场穿越80年岁月的精神传承,不仅让亿万国人热泪盈眶,更在千万中小学生心中投下了一束照亮成长的精神火炬。

  少年目光追随猎猎战旗

  北京西中街小学的朱宥恩早早打开电视等候直播。擅长音乐的她,在阅兵开始前就被大学生合唱深深震撼,《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耳熟能详的歌曲激昂高亢,瞬间点燃了她的斗志。

  直播开始后,她注意到许多国际友人也前来观礼。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空中护旗梯队:“飞机刚从我家阳台飞过,就出现在电视画面中。旗帜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标语格外醒目。”当8万只和平鸽翱翔天空、彩色气球缓缓升腾,朱宥恩告诉自己:历史不能忘,世界和平需要中国!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王玉琳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家观看了阅兵仪式,唱国歌的时候王玉琳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放声歌唱,他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真羡慕电视上那些合唱的哥哥,以后上大学了,我也想在天安门参与这样重大的活动。整个观看过程我特别激动,看到那么多整齐的方队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深深地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我也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京广渠门中学初一学生卢煜曦对观礼台上的抗战老兵印象深刻,她说:“老师和妈妈都给我讲过抗战的故事,看到这些百岁老兵们,我从心底涌起敬意。祖国如今的盛世和发展,没有辜负他们的努力。我们新一代也一定努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观看盛大的阅兵仪式后,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一中的张静怡内心久久难以平静。“阅兵式上,新型四代装备、无人智能武器和战略导弹的亮相,让我深刻体会到祖国科技与军事的飞速发展,心中倍感自豪。作为新时代少年,我将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信念,努力学习、锤炼品格,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江苏省泰州市城西学校教育集团城西初中校区的董佳璐则以诗抒怀:《沁园春·观阅兵有感》 国庆盛典,华夏欢腾,彩旗猎飘。看长安街上,方阵列阵,英姿飒爽,气贯云霄。铁流滚滚,战鹰呼啸,尽显军威士气豪。心潮涌,叹祖国强盛,无比骄傲。忆往昔岁月遥,先烈血,换来今日娇。赞山河壮丽,风光无限,和平盛世,百姓逍遥。我辈青年,当怀壮志,努力学习意气高。展未来,为中华崛起,再谱新韶。

  “爱国”成为可感可知的力量

  这样的感动,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在全国各地的教室里,学生们看完阅兵后自发讨论——有人说要像解放军叔叔一样守纪律,有人说要学老兵爷爷不怕苦,还有人掏出画笔,在纸上画下“天安门+火箭+自己”的图案,说这是“未来的中国”。

  这场阅兵,于孩子们而言不仅仅是一场仪式。它是课本里“民族精神”四个字的具象化——是老兵皱纹里藏着的烽火岁月,是受阅官兵脊梁上扛着的当代担当,是武器装备上闪耀的科技光芒;它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80年前的热血与80年后的青春撞出火花,让“爱国”从抽象的词语,变成可感可知的力量。

  当最后一只和平鸽掠过天安门广场,当孩子们的讨论声渐渐变成“我要好好读书”的约定,我们忽然感受到:所谓传承,从不是刻意的教导,而是当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时,少年的目光会自然追随;当国歌在广场上回荡时,稚嫩的喉咙会自发放声;当先辈的故事与当下的强盛相遇时,年轻的心里会自动生出“我要成为光”的念头。

  这或许就是阅兵仪式最珍贵的意义——它让孩子们看见,祖国不是地图上的轮廓,是无数人用生命护着的家;强国不是口号里的目标,是一代又一代人攥紧的接力棒。

  80年前,少年们扛枪赴战场;80年后,少年们握笔向未来。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赤子心。当战旗的影子落在他们肩头,当国歌的余韵藏在他们心底,这场阅兵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某一天长成参天大树——那时的中国,定如他们今日所愿,山河无恙,盛世更强。

中国妇女报新一代周刊 1强国梦照进千万课堂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2025-09-07 2 2025年09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