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张凌漪
中午11点,路边的大桥饭店飘出阵阵饭菜香气。
“吃饭啰!”随着老板张成书的几声亲切的吆喝响起,坐在饭店门口等待“开饭”的老人们有说有笑地走进饭店,围坐在几张圆桌旁。
“13、14、15……”张成书在心里默默地数着人数。人齐了,开始传菜。
炒肉丝、大刀圆子、凉拌空心菜、炒豇豆、煮南瓜、老鸭汤……很快,一道道热气腾腾的菜被端上桌。看着老人们吃得津津有味,张成书的脸上漾开了笑容。“要吃饱哟,不够再添!”
大桥饭店是一间经营了46年的老饭店,坐落在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大桥村一条穿场而过的公路旁,沿着这条路可以一直到江津城区。
“大桥村曾是大桥乡,有9000多居民,热闹非凡。随着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挣了钱在城里买房安家,村里剩下的大多是故土难离的老人。”江津区李市镇党委副书记、妇联主席蒋兴容感叹。
2006年的一天,趁张成书空闲时,住在饭店附近的刘培书将她拉到一边,说出心里盘算了好几天的话:“张老板,我一个人买菜做饭费力,你这里吃饭热闹,我来‘搭个伙’要得不?”
“要得呀,多个人多双筷子而已!”张成书满口答应。后来,这件事慢慢传开,陆续又有几位老人上门,希望“搭伙”吃饭,张成书都一一应允。
“老人的饭要做得软烂、清淡些。”张成书说,本来打算为老人免费供应三餐,可大家都严词拒绝,硬把饭钱塞给她。后来,她就象征性地一天三顿收10元,不够的就从饭店的营业额里面补。张成书还自掏腰包新买了一个消毒柜单独放碗筷,让老人们吃得更放心。
每位来“搭伙”的老人,细心的张成书都默默记下他们的住址,“要是哪位老人突然没来吃饭,就可能是生病了,或者发生了意外,得上门去看看。”张成书说。
2016年,102岁的黄银书老人安详离世,她因为过不惯城里的生活,不愿跟着子女进城,在大桥饭店“搭伙”了十几年,早与张成书成了一家人。在最后的时光里,老人行动不便,全靠张成书的侄媳妇赵德兰每天送饭喂饭,给老人收拾卫生。张成书还经常给老人“开小灶”,特地为黄银书老人做她爱吃的醪糟蛋、猪肝、滑肉等菜肴。
一次,黄银书老人靠在床边,拉着张成书的手,流着眼泪说:“幺妹,你对我这么好,我拿什么来感谢你哟。”话音刚落,张成书也泪流不止……
如今,张成书也已76岁,几个儿女多次建议她转让店铺、进城颐养天年,可想到这里的老哥哥、老姐姐们,张成书就歇不下来。
张成书的三女儿周诗净被母亲的善举打动,决定返乡继续经营妈妈的“亏本生意”。“孩子马上上大学了,我准备回来接妈妈的班,把这间温情食堂一直开下去。”周诗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