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

——走近昆明斗南花卉产业中的“她力量”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李莹

    拂苏

    徐印巧

    蔡艳飞

    周玉莲

    高瑞

    莫舒娜

    马毅琳

    游客在斗南花卉市场内游览并选购鲜花。昆明市呈贡区融媒体中心 罗启龙/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李莹

  “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

  位于滇池东岸的云南昆明斗南鲜花交易市场因鲜花闻名世界。在这个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每天4000万枝鲜花从这里出发,年交易额突破115亿元,连续25年位居全国第一。

  从清晨到深夜,斗南的鲜花永远绽放。在这片花的海洋里,一群新时代女性正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她们的“花样人生”。

  从潜心培育新品种的科研专家到辛勤劳作的种植能手,从“分秒必争”的拍卖师到直播带“花”的电商达人……她们在各自领域绽放出姹紫嫣红的光芒,展现独特“她力量”。

  姹紫嫣红绘就“千变万画”

  乙巳蛇年春天刚到时,哪吒“魔童降世”,在全国掀起的观影讨论热潮经久不息。乘着哪吒的“风火轮”,云南昆明的美术老师徐印巧也“出圈”了。

  她以斗南花市的玫瑰、芦苇、树皮为“笔”,将《哪吒之魔童闹海》经典场景化作“可触摸的东方奇幻美学”,被多家媒体转发点赞,相关话题在微博获得600万阅读量。

  在徐印巧的创作中,树皮化作铠甲鳞片,芦苇花被编织成火焰状红发;为了塑造敖光的龙角,徐印巧在对比了芦笋、树枝等多种材料后,最终选定了生姜。“每片花瓣的弧度都要调整到与动画分镜一致,这是鲜花与二次元的‘像素级’对话。”

  哪吒系列“出圈”之前,徐印巧的多幅鲜花绘画作品已在短视频平台广受喜爱,可爱俏皮的簪花小蛇,灵动优雅的阿诗玛……每一幅作品都需要搭配至少30种花材,睡莲的优雅、“新娘花”的娇艳、樱花的烂漫都被巧妙地融入作品中,呈现出云南这片土地特有的壮美与花香。

  每一次创作前,徐印巧都要来斗南花市收集可能用到的鲜花和树皮,有的靠买、有的靠捡。“这里的鲜花种类太多了,很多卖相不好被扔了的花,我用来创作正合适。”徐印巧说。

  有意思的是,尽管徐印巧在昆明生活了近20年,斗南花市离家也仅15分钟车程,但此前徐印巧从未踏足过那里。正因如此,为了找素材第一次走进斗南花市的徐印巧,只能用“心花怒放”来形容自己那时的感受。“完全被拿捏住,走不动道了。”

  截至目前,徐印巧的鲜花绘画作品在短视频平台已持续更新50余个,收获近千万点赞。“斗南花市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的巨大调色盘,是我最大的灵感源泉。”徐印巧说。

  一路前行追逐童年“花梦”

  如今的斗南花市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必打卡的昆明“网红目的地”。“网红”的背后,是无数像莫舒娜这样的“花二代”用青春浇灌的芬芳故事。

  44岁的莫舒娜是土生土长的斗南女儿。20世纪80年代初,她的父亲刨了自家一半的菜地,成为斗南第一批花农。那时,年幼的莫舒娜常常坐在父亲的竹筐里,一头是娇艳的鲜花,一头是懵懂的女孩,晃晃悠悠地到昆明尚义街卖花。  

  “最早的斗南只有黄剑兰这一种花。”莫舒娜回忆道,“种球贵得像金子,谁家要是有新品种,全村人都要跑去看。”那时候在斗南,可以说家家都是“种花家”。

  20世纪90年代初,两个湖南客商租住在莫舒娜家,其中一名会插花的师傅成了莫舒娜的花艺启蒙老师。“那时候,斗南几乎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插花’,连花泥都是商人从湖南空运来的。”莫舒娜说,刚开始她只敢从旁“偷师”,湖南商人看她感兴趣,便用剩下的边角料教她插花,从此,她心里便种下了花艺的种子。

  六年级暑假,莫舒娜和小伙伴在昆明听了一场外国花艺师的讲座。那些从未见过的花艺造型,让这个农村女孩第一次知道了“花艺师”这个职业。第二年春天,莫舒娜就靠着插花的手艺在村里“接单”了。村里有个姐姐结婚,她便毛遂自荐,接下了装饰婚车的活计。  

  “那天我一大早就开始准备,带上了最新鲜的玫瑰和满天星。”她笑着说,“那次我赚到16元,比后来任何一笔收入都珍贵。”

  从业至今,莫舒娜把能考的国内、国际证书都考了个遍,也把初中同学的婚礼花艺“承包”了个遍,在客户中打出了响当当的口碑。

  当年只有黄剑兰的斗南,如今已绽放出1600多种鲜花,而那个“偷学”插花的小女孩,仍在向着“世界最好花艺师”的梦想不断前行。

  千里寻春只为“花漾”人生

  “95后”新疆姑娘拂苏是一名花艺培训讲师,在全网拥有百万粉丝。如今,她与昆明花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教学,在直播教室里向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缅甸等10多个国家的近千名学员演示插花技巧。

  镜头前,她手中的多头玫瑰绽放出最美的姿态;镜头外,学员们还能实时查看平台的鲜花价格动态。拂苏的直播间里常出现豌豆花、小盼草等云南特色花材,这些花材都来自一站地铁外的斗南花市。斗南,是她与鲜花结缘的起点。

  2017年4月27日,21岁的拂苏在昆明旅游时第一次走进斗南花市,就被眼前的花海深深震撼。从新疆出生到大连求学,这个由北方水土滋养长大的女孩从未见过如此繁多的鲜花。

  那天,她买了一大捧鲜花,又找隔壁大妈借来剪刀,蹲在地上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插花作品——一个以绿白色为主色调的花篮。尽管如今回想起来觉得“青涩单调”,但当时的她满心欢喜,不仅一直拍照合影,甚至将作品空运回大连。在朋友圈,拂苏写道:“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一直以来的心愿实现了。”  

  2019年,拂苏再次来到斗南系统学习花艺,同时从零开始运营短视频账号。半年内她的账号粉丝突破11万,她全网首创的“十块钱在斗南能买多少枝向日葵”的视频爆火,当天就收到2000个合作邀约。拂苏笑称,自己就靠玩手机、刷短视频培养了优质的“网感”,短视频公认最艰难的“起号”阶段,拂苏“屡试屡胜”。 

  2021年,已在新疆开了花店的拂苏收到昆明花伍科技抛来的橄榄枝,希望她到昆明为更多怀揣“花梦”的人传授技艺。

  作为花艺培训师,她坚持每场直播都创作新作品,并对鲜花品质和价格极为敏感。“斗南的花农真是太厉害了!”她感叹道,曾经一枝20元的进口“洛神”玫瑰,如今价格已降至个位数,让更多人能轻松享受插花的乐趣。  

  然而,拂苏或许不知道,尽管斗南花市四季繁花似锦,但由于中国花卉育种起步较晚,市场上大部分品种仍依赖进口,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花卉占比不高。花农每售出一枝进口花,都需支付高昂的专利费。

  在昆明,农业专家们正下大功夫解决花卉种业科技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育种专家蔡艳飞就是其中之一。

  科技赋能鲜花装上“中国芯”

  今年5月18日,“2025月季自主创新成果推荐会”在昆明斗南开幕。会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的蔡艳飞团队集中发布了1000余种自主培育的“中国风”月季新品种,涵盖稀有色系、抗病强种等突破性品类,全方位展现了中国月季产业的创新实力与竞争力,也标志着中国月季产业实现“芯”突破,迈向“自主创新”新时代。

  然而,在3年前,“中国自主培育”月季品种数量还不足总数的5%,在国际上几乎没有竞争力。当时国内主栽并热销的20多个品种,几乎全部来自国外的种业公司,每拍卖一枝花就有5%左右的利润要交给种业公司。

  2021年,在云南特色花卉种质创新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蔡艳飞带领5人科研团队,毅然踏上为月季装上“中国芯”的研究征程。

  2022年“三八”国际妇女节这天,蔡艳飞团队正式启动首批月季种苗的培育试种。那天之后,“让花农种上自主培育的有竞争力的国产月季”就成为蔡艳飞的工作目标。

  从亲本选择、杂交授粉到性状筛选、抗性测试,鲜花自主培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过程中我们数次陷入瓶颈,又一直在突破、在前进。”蔡艳飞说,“基地里的月季变化一天一个样,这让我们一直充满热情与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蔡艳飞团队在2024年成功打通自主培育全流程关键技术,并在同年4月发布了76个自主培育的“中国风”月季新品种,这也是我国首次大规模集中推出自主培育月季新品种。

  国产新品种“面世”很快得到花企和市场的认可,部分国风系列通过电商平台走进千家万户,零售价达到每束100~200元。更令人振奋的是,在突破关键技术后,蔡艳飞团队育种效率迎来飞跃式提升,仅用一年时间自育品种数量就从76个跃升至1000余个。这些“中国芯”月季不仅花色丰富、花型圆润,还具有独特的茶香、果香,在抗病性和经济效益方面都有明显优势。

  创新永无止境。眼下,蔡艳飞团队已在为新的目标而努力,她们在基地收集种植了1300多个月季品种,并希望不断扩大这个数字,建立一个种类齐全的月季培育“基因库”。“未来,我们要实现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定制化培育月季的目标。”蔡艳飞说,“无论客户喜欢什么颜色、想要什么花型,都能在基因库中找到对应的特征,并精准培育出客户心中的那束月季。”

  云南作为我国花卉产业高地,近年来通过“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协同创新模式,持续强化种业科技攻关。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累计申请花卉新品种1100余个,获得国家授权800余个,品种创新能力稳居全国首位。如今,全球约1/3的观赏花卉种质资源源自云南,中国花卉产业正以创新之“芯”绽放世界舞台。“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花卉育种领域,让更多‘中国芯’鲜花走向世界,为全球花卉产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蔡艳飞说。

  一槌定音守护“好花好价”

  高瑞和花艺师拂苏有很多共同点,一样喜欢鲜花,看到品质“上新”更是激动,一样从事着鲜花相关产业,一样是“价格敏感人群”,不同的是,在几乎所有人都希望鲜花品质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低的时候,高瑞站在了人群的另一边。

  作为一名优秀的鲜花拍卖师,“帮好花卖好价,帮更好的花卖上更高的价格”是高瑞从业8年来每天落槌的目标。

  在昆明斗南花卉电子交易中心,每天下午2点,300多名鲜花经纪人在这里严阵以待,大屏上5口大钟信息实时更新,平均4秒交易1次,0.6秒的手速之差就会错失良机。

  高瑞就坐在大厅的玻璃屋里,通过眼前的电脑操作其中一口钟的数据。她需要为拍品报出合适的起拍价,并在2.33秒内准确判断成交或是流拍。尽管有专业的质检团队为鲜花定级,但每次上拍前,高瑞还是要自己到待拍区“复检”,手握全国鲜花交易的“晴雨表”,她要求自己要对上千个批次,近300万枝鲜花的品级做到心中有数。

  作为一名优秀的鲜花拍卖师,高瑞早就把拍前准备工作融入每天的点点滴滴。“影响鲜花价格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最直观的等级,还有天气情况、节日等。有时一部热播的电视剧、一个游戏,都有可能对鲜花价格造成显著影响。”为了帮助自己准确把握市场走向,高瑞甚至把东南亚几个国家的重要节日时间都牢记于心。每一场拍卖后,高瑞还会对当天的情况进行复盘。

  “鲜花价格过高、过低都不是好事,这损害了花农的切身利益。”高瑞说,同为A级花,细节品质同样有高低,如何定价就是对拍卖师的考验。花农辛辛苦苦种出高品质鲜花,拍卖师就应该帮助其在合理范围内卖出更高的价格。高瑞常开玩笑说,自己是“赚钱开心,看别人赚钱更开心”。在她看来,这既是对花农负责,也是对花拍师这份职业的尊重。

  “云南花香”飘向世界

  从实验室的精心培育,到拍卖槌下脱颖而出,高品质的云南鲜花如何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为了答好这道题,昆阳玉莲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玉莲每天都不敢放松。

  凌晨两点,昆明晋宁的夜色中亮起一束白光。周玉莲手持强光手电,在花市仔细查验刚拍下的鲜花,随后利落地打包、装车。这套动作,她已重复了24年。从最初每扎20枝仅卖1元的窘迫,到如今每周10万枝鲜花远销中亚,带领合作社120余户家庭奔小康,这名“万花丛中”打拼出的巾帼花商,正让云南鲜花沿着“一带一路”绚烂绽放。

  2001年,从小与鲜花为伴的周玉莲开始在晋宁进行鲜花的规模种植。创业初期,无名气的她在斗南花市屡遭冷遇。为打开销路,她只身前往广州芳村花市取经,半年后又带着客户资源返乡,既扩大种植又收购邻家鲜花,逐步建立起销售网络,把鲜花销往全国各地。

  鲜花品质好,周玉莲的名字也成了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新疆的民族批发市场里,有八成批发商都从我这里订货。”周玉莲自豪地说,“我们的花新鲜,早上采摘、中午包装、晚上就能上飞机,特别受欢迎!”2010年,她的鲜花经新疆首次进入中亚市场,开启了跨国之旅。  

  2024年7月,周玉莲在新疆旅游时偶遇一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游客,闲聊时发现对方竟是一名花商,并早已因鲜花与自己“结识”。“我用过你们家的花,品质很棒,价格比其他国家都便宜!我找你10年了!”亲耳听到来自中亚客户的好评,周玉莲特别开心。

  但“旅行奇遇记”并未在此结束。一个月后,周玉莲与这名花商达成合作。从此之后,每周都有10万枝、共计16个品种的特色“云花”从晋宁运抵哈萨克斯坦,在中亚邻居的国土绚烂绽放。

  “我的梦想是通过‘一带一路’,让更多国家都用上来自云南的鲜花。”周玉莲充满信心地说,“希望有更多花农加入进来,一起种好花、做高品质的出口花,让云南花香飘满丝绸之路!”

  “鲜花妇联”守护斗南“半边天”

  2025年,昆明市呈贡区斗南巾帼花卉妇联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在斗南花市这条“美丽产业链”上,会聚了超60万名从业者,其中女性占比达45%。2019年成立的斗南巾帼花卉妇联,凝聚了种植、物流、电商、文创等全产业链优秀女性代表,守护着花卉产业里的“半边天”。

  2022年4月,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团行政总监马毅琳接过斗南巾帼花卉妇联主席的“接力棒”。面对20余万名花卉产业姐妹的期待,这位曾跨界法律、餐饮等领域的“多面手”,以实干精神开启了妇联工作新篇章。“我深知女性在职场和创业中的不易,这正是妇联要着力解决的问题。”马毅琳说。  

  马毅琳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17名优秀女企业家加入妇联执委团队。“我们有深耕花卉种植20年的‘土专家’,有玩转直播带货的‘新农人’,还有精通知识产权保护的律师。”这支多元化团队,让鲜花妇联的服务触角覆盖到产业链末端。

  3年来,斗南花卉妇联累计开展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活动30余场,为9万余名花农提供支持,带动5000余名女性灵活就业。其中,“鲜花贷”项目成效显著,通过银企合作为60余家商户解决1.55亿元的资金需求。 

  在斗南街道的回迁小区,曾有一群因失地而迷茫的“待业妈妈”。马毅琳带领妇联团队为她们量身打造培训方案,教授花卉分拣、包装等实用技能,并协助对接花企用工需求。

  “一来二去的,许多妇女交上了朋友,她们自发形成一支‘姐妹包工队’。花市商户有需要,她们就相约去帮忙。”马毅琳说,“每个月收入少则两三千元,多则五六千元,妇女们不仅钱包鼓了,人也开朗了。”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用工波动问题,也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妇女就业探索了新路径。

  站在新起点,马毅琳正推动妇联执委扩容至30人,吸纳更多懂花、懂女性的企业家。“下一步,我们也会把触角伸得更广一点,把渠道拓得更宽一点,让更多妇女同胞加入我们大家庭里来,共同托举云南的美丽花卉经济。”正如绽放的鲜花,这个扎根花乡的妇联组织,正用专业与温情谱写新时代的巾帼华章。  

中国妇女报专题报道 4我们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李莹2025-09-08 2 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