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游击队之母”李淑桓

七子参军:一位母亲的烽火家国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林志文

  走进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就坐落于苍翠山林间,庄严肃穆。

  纪念馆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而建,是纪念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重要场所。馆内陈列的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影像,见证着华南大地上无数热血儿女英勇抗战的烽火岁月。

  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华南敌后,在日、伪、顽军夹击的情况下,东江纵队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成为华南抗战的中流砥柱。广大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东江纵队英雄群像中,有一位被尊称为“东江游击队之母”的英雄母亲——李淑桓,她在抗战爆发后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将7名儿女送上战场,3个儿子壮烈牺牲,自己也在战斗中献出宝贵生命。

  英雄母亲

  李淑桓原名李壶娴,广东鹤山古劳围墩村人。她自幼熟读诗书,性格坚毅,1913年结婚后,在广州开设“时修”女私塾,亲自执教。1930年,举家迁居香港,李淑桓继续办学,培养了大批进步青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沦陷的噩耗传来,李淑桓悲愤交加,挥笔写下《哀国难》一文。

  她的课堂不再局限于四书五经,而是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她给学生讲救国道理,积极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在她的影响下,学生们纷纷加入抗日宣传的行列。

  李淑桓在香港的住所还成为那些在战斗中与部队失联的战士的“避风港”。虽然自己也生活困难,但她仍想尽办法为战士提供食宿,更冒着生命危险联络党组织,帮助战士们重返战场。她总说:“你们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有的吃,你们就不会挨饿,放心吧,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

  李淑桓的鼓励令很多和部队暂时失联、处在彷徨无助中的战士深感温暖,亲切地称她“郭妈妈”。

  全面抗战爆发后,李淑桓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信念,开启了送子参军的传奇经历,先后将7名儿女都送上战场。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内有一幅大型墙画,题目是《李淑桓送子参军》,纪念馆讲解员陈梦向参观者讲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1939年5月,在跟随慰问团回东江探望在部队的儿女时,李淑桓毅然把双胞胎的四子郭显和、五子郭显乐带上,送到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部队在欢迎慰劳团大会上请她讲话,李淑桓将5个子女都叫上台,让他们按照高矮次序站好。她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日人人有责。我大儿子去延安参加了八路军,三儿子在香港做抗日救亡工作,其余的都在这里,最小的儿子才9岁,等他再长大些也送来参军。”看到这感人的一幕,听到这感人的话语,现场群众和战士无不热泪盈眶。

  血洒大岭山

  1941年4月,经党组织批准,李淑桓带着幼子郭显隆来到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她在大塘村小学以教书作为掩护,从事抗日民运和交通情报工作。

  1941年9月,国民党顽军纠集千余人突袭大岭山,正在教书的李淑桓来不及转移,不幸被捕。李淑桓被反动派多次严刑拷打,但她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你们要杀就杀,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还有许许多多的爱国抗日志士,你们杀不绝,他们一定会替我报仇!”

  李淑桓牺牲时,年仅47岁。

  李淑桓英勇就义的消息传回革命根据地,广大群众挥泪相告,悲痛万分。随后,她的七子郭显隆跟随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成为一名小交通员。1942年“三八”国际妇女节,东江纵队机关报《东江民报》刊登了李淑桓的英勇事迹,号召根据地全体军民学习李淑桓崇高的革命气节,树立必胜的信念,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李淑桓的故事,不仅是一名普通女人、一位革命母亲、一个英雄家庭的抗战史诗,更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抵御外侮的生动写照。她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陈梦说。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七子参军:一位母亲的烽火家国书 2025-09-09 2 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