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记忆·
1995年,对我来说,是一个成长点。湖南文艺出版社把我的《新潮女性文学导引》作为献礼图书赠送给了世妇会。我能感受到大会的光芒,就像夏天的阳光,照亮了女性文学研究的领域。回顾我的学术生涯,我深感荣幸。从女性主义文学到多元文化,从中国到世界,每一步都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我相信,女性主义文学不仅仅是女性的文学,更是人类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微笑的女性主义”
1995年,对我来说,是一个成长点。那一年,北京举办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下称世妇会),虽然我没有亲临现场,但我得知湖南文艺出版社把我的《新潮女性文学导引》作为献礼图书赠送给了大会。我能感受到大会的光芒,就像夏天的阳光,照亮了女性文学研究的领域。
当时,我也带着自己的这本小书,它是我的学术处女作,从福州飞往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女性文学研讨会。那次会议,是在世妇会的“光照”影响下召开的。在此之前,中国的女性文学虽然引人注目,但还没有一次会议集中讨论过性别的问题。而那次会议,让我看到了中国女性主义思潮与世界女性主义接轨的契机。
北京世妇会让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与西方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直接对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先锋特征,在文学这个灵敏的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就已经大量涌现了对女性议题的思考。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女性如何从传统父权和现代新生父权的双重困境中解脱出来,还探讨了女性身体独立、精神独立等重要议题。这些议题,几乎涵盖了女性主义的所有母题并且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发展。
在多年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及行动中,我提出了“微笑的女性主义”话语。
在“微笑的女性主义”理念下,我创办了《中国女性主义》学术丛刊和“中国女性主义学术文化沙龙”。当时学术沙龙与学刊是同步的,这是一个立体的行为艺术式的行动结构。通过这些学术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对话是一种很好的行动方式和策略。它可以让男女双方展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从而互相理解、取长补短、丰富认知、改变自己和影响他人。
在女性文学研究中深潜
带着实践经验和思考,我到澳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进行博士后项目研究。2010—2015这五年的学习经历,让我感觉像是潜水到深处,学会了更多游泳的方法。我完成了长篇博士论文的写作,研究了大中华语境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深刻意识到女性文学繁荣与中华文明复兴的内在关系。我策划了澳门女作家女艺术家书展,让人们看到了女性在城市文明创意建构中的努力和成果。我对个体女性创意成果也越来越关心,我担任了大型系列纪录片《中国女人》的学术顾问,深入了解到个体女性寻求自我解放之路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2012年,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我出版了《艺术之魅——荒林艺术评论集》,这本书得到了雅昌艺术网的推荐。同时,我的文学评论集《天生女性主义》也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这些成果,让我更加明确了让思考与对话从女性主义文学延展的方向。
2012年夏天,我策划并主持了《四签名•外观与内观》女性艺术展。这次展览汇集了四位女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女性在艺术领域的独特视角和创造力。通过这次展览,我深刻地感受到,女性艺术不仅仅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更是女性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参与现代城市文明建构的方式之一。
2013年,我的学术专著《日常生活价值重构: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我的国家社科项目优秀成果,得到了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香港浸会大学文洁华教授等撰文高度评价。这本书的出版,让我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内涵和价值。
在2013年,我还参与了多次学术研讨会,与国内外的学者们进行了深入地交流。这些交流,让我开阔了视野,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多元文化研究的方向。我坚信,女性主义文学不仅仅是女性的文学,更是人类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多元文化宝贵的组成。
2014年,我的诗集《北京,仁慈的城》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得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吴思敬教授、清华大学刘兵教授等学者的撰文好评。通过诗歌,我表达了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歌,对我来说,是文学与文化的创作实践,也是不断拓展思考和思想的尝试,尽管抒情是诗歌的本质,但追求更高思想境界的抒情,永远值得探索。
“文学的女性主义”
汉语写作的繁荣,尤其是汉语女性文学的繁荣,就像春江水暖鸭先知,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2016年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全球视野下的汉语女性文学》。这篇文章从全球视野出发,探讨了汉语女性文学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同年,我还应邀出席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行的“中国女性艺术发展文献展览”,展出了我的个人学术成果和文献。
农业文明在现代发展中的文化处境,也是我关心的问题。2017年我在《南方文坛》上发表了《从性别角度反思农业文明衰落——胡传永长篇小说研究》。这篇文章让我从性别角度出发,探讨了农业文明衰落这一重要议题。实际上,衰落与重建是文化的辩证法,新农村建设召唤农业文明内在文化活力,生态文明召唤人类关心地球,而女性文学文化与多元文化互为激励。同年,我还参与了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国际学者们进行了深入地交流。
2018年,我的中英双语诗集《未名湖叠影》由香港诗歌协会出版,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院院长谢冕教授为诗集作序。在序言中,谢冕教授提出长诗写作应有历史的承担与份量,认为女性诗歌自我表达值得肯定,但追求大诗写作更有时代意义。谢冕教授肯定了我在长诗写作上追求大诗的方向,让我意识到不负时代使命的写作意义。这部诗集让我获誉“国际华文桂冠诗人”。
2019年,我策划出版了“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书系”,这是一套青少年和家长共读的文学创意丛书。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关心家庭文化培养,这样的文化自觉,使得我对一起努力工作的人们心怀感恩。2019-2024年期间,我先后策划出版了《好一个北京》《歌声筑华章》《父亲母亲》《大地三部曲》及“丝路远方丛书”等充满正能量的、传递多元文化思想的优秀图书。之前2013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与苏红军共同主编的《中国女性文学读本》,收录了百年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目的是让读者领略女作家的创造力,通过阅读传播女性文化。
我的博士论文修订本《文学的女性主义:大中华语境中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2021年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2025年的三八妇女节,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社再次向读者推荐我的这部学术著作。这也是我自己目前比较满意,也比较成熟的学术著作。我试图从全球视野来看待我们的现代转型、我们的处境以及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文学的女性主义”的提出,也可说是自己认为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或者理念的产生。通过对空间文学现象的整合研究,我发现,中国女性主义独特的生产方式,是文学的女性主义。不同于西方女性主义的社会行动,文学女性主义的行动是文化建构,采用文化建构女性主体和重建男性主体,既批判西方现代父权扩张,又反思中国传统父权压抑,同时抵抗中国现代新生父权压迫。文学女性主义追求话语权力,体现了女性主体参与中华文明和平崛起的自觉。文学女性主义是在“日常生活价值重构”基础上更加全面系统地工作。我的博士生导师朱寿桐教授、博士后导师杨义先生,给予“文学的女性主义”理念很大支持,他们是从全球汉语文学、大国学术风范所需要的高度,认可“文学的女性主义”在阐释全球范围汉语女性文学繁荣景象的有效性。
回顾我的学术生涯,我深感荣幸。从女性主义文学到多元文化,从中国到世界,每一步都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我相信,女性主义文学不仅仅是女性的文学,更是人类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相信,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未来,我将继续前行,继续探索。因为我知道,女性的成长没有止境,人类的成长也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