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边区的军民鱼水情

捂住婴孩哭声瞬间的家国大义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舒帆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舒帆

  在山东省菏泽市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的展柜中,一件看似不起眼的面塑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

  作品生动再现了83年前陆房山间的危急场景:山洞一侧隐蔽着6名八路军战士,另一侧是步步紧逼的日军,而山洞口处,两位妇女正怀抱着襁褓中的婴儿……这件以民间面塑艺术还原历史瞬间的作品,将人们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作为全国首个以抗日革命根据地命名的纪念馆,这里的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再现了冀鲁豫边区人民的抗战岁月。那段硝烟历史中的军民鱼水情,诠释着熔铸在血脉中的家国大义和危难时刻的舍生取义。

  捂住婴啼换得战士安全

  1939年5月,日军驻山东第12军司令官尾高龟藏调集日伪军8000余人、汽车百余辆、炮火百余门,分9路向泰(安)肥(城)山区“扫荡”,企图用“稳扎稳打、步步紧逼”的战术合围消灭八路军。

  5月11日凌晨,115师机关、鲁西区党委机关、泰西特委机关、686团等,被日军包围在肥城县陆房村一带方圆10公里的狭小地带。

  陆房为丘陵盆地,四周环山,地形极端不利。代师长陈光果断命令部队迅速抢占陆房村周围制高点。6名执行掩护任务的八路军战士跑到三区妇救会会长刘克林家里紧急报信:“日军围了村子,赶快转移。”

  众人还没来得及撤退,日军的炮弹已经打过来了。刘克林当机立断,将6名战士和家里人带到山上岩洞藏匿。

  战士躲藏到了山洞内,刘克林和怀抱9个月大婴儿的婆婆守在洞口。当敌人脚步渐近,怀中婴儿被枪炮声惊得大哭。

  “娘!快把娃儿的嘴捂上!”刘克林说。

  婆婆浑身颤抖,迟迟不忍下手。但时间不允许丝毫犹豫。刘克林猛地扑上去把孩子的嘴紧紧地捂住,直至敌人离去,孩子憋得小脸紫青,差点丧命,但6名战士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陆房战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115师初到山东后,以弱势兵力和装备战胜日军合围的第一次大规模反击战,于险象环生中跳出包围圈,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的一次成功突围战。

  舍生忘死的巾帼后盾

  不只是刘克林,在冀鲁豫平原上,许多妇女为掩护干部、战士舍生忘死。

  1939年10月,在敌人对中心区的“扫荡”中,一位大娘为掩护长清县妇救会主任朱慧,假装把她当作儿媳瞒过了日本兵。在这次遭遇中,由于群众的掩护,100多名干部全部脱险。

  1940年春天,滑县胡营村被敌人包围,为掩护陈光,村妇救会主任朱大娘指着陈光对敌人说:“他是我儿子,得了伤寒病。”这才骗过了敌人。

  “在整个边区地区,许多妇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们虽不冲锋陷阵,却是坚强后盾。”讲解员杨洋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边区妇女给战士们纳的“反攻鞋”就有13万双。

  由于当时战地医院紧缺,伤员众多,许多村民的家便成了救治伤员的地方,村里的妇女自发照顾起伤员。

  冀鲁豫边区,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这里的地形大部分为平原,无险可守,何以成为最坚固的堡垒?杨洋说:“这里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真正的铜墙铁壁。”

  精神血脉永不停息

  如今,历史的硝烟已散,但精神的血脉奔流不息。

  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已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在的精神桥梁。一件件历经岁月洗礼的珍贵文物、一张张定格历史瞬间的鲜活照片、一个个精心还原的历史情景,都能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重温军民相依、无数革命前辈“舍小家为大家”的抗日岁月。

  杨洋已在此坚守十四载,她和年轻的同事们是红色故事的“守护者”与“发声者”。

  “没有国哪有家!”杨洋说,“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我们的讲述了解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面向青少年开展了“小小志愿者讲解员”培养计划、“重走抗战路”研学等活动。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馆长任孔记表示:“纪念馆用真实的历史遗存、生动的英雄故事,让青少年在直观感受中建立对历史的认知,避免了抽象说教;让青少年从‘听故事’转变为‘悟精神’,在与历史对话中厚植家国情怀。”

  /女大学生手记/ 

  那一刻,我们读懂了家与国的重量

  □ 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学生 王嘉馨     英俊 李晓萱

  踏入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目光所及是黑白的照片、泛黄的文物,将我们带回到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刘克林,为掩护6名战士,忍痛捂住自己啼哭婴孩的口鼻。这位妇救会会长颤抖的双手,定格着一位母亲最决绝的勇气。她以超越母性的抉择,诠释了战争年代千万妇女的救国担当与家国大义。

  跟随着讲解员的描述,我们仿佛看到,乡亲们将最后一把粮食熬成粥送到前线,军民鱼水情在油灯下缝补衣衫的指尖流淌,在村头站岗放哨的身影中凝固。军民间的生死与共凝聚起推动抗战胜利的不竭动力。

  我们忽然懂得,所谓家国情怀,原是将“家”字拆解重构:有人拆去自己的屋檐为他人遮雨,有人劈碎自家的门板点燃燎原星火。正是万千如同刘克林一样的母亲的抉择,铸就了民族的脊梁,正是军民相濡以沫的温情,点燃了胜利的曙光。

  新时代青年或许无需面对生死的抉择,但仍要在平凡岁月里守护这份家国大义。当我们捧起书本时,应看见先辈们举着火把穿越黑暗的不屈身影;当我们规划人生时,当铭记历史深处传来的嘱托。我们当以知识为盾,以理想为矛,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捂住婴孩哭声瞬间的家国大义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舒帆2025-09-10 2 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