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上合24年的嫁衣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丽 景韵润 侯文雅

    邢书与邢晋在制作绳结。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杨睿/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丽 景韵润 侯文雅

  “太奇妙了!我竟和上合有这样的缘分。”近日,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新闻中心的非遗体验区内,曾氏华服手工精细制作技艺传承人邢书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意外得知:自己结婚的年份,恰好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之年;而现场展示的那件缀着盘金绣的传统旗袍,正是她当年的嫁衣。二十四载时光流转,这件嫁衣依旧色彩鲜亮,恰似已走过24年的上合组织,始终迸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邢书介绍说,曾氏华服坚守全程手工制作的初心,从绘图设计、面料甄选,到夹板裁剪、手工盘扣与镶嵌绲边,整套流程需经十几个核心步骤、几十道精细工序。仅测量尺寸这一项,就要精准覆盖36个部位,少一处都无法达成工艺上的“完美”。

  “穿、绕、编、结……”一旁的邢晋正在一针一线教外媒记者学习盘扣技艺。邢书与邢晋是一对亲姐妹,二人同为曾氏华服手工精细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中国服饰之美,在盘扣这一方小小天地之间可见一斑。有的盘扣制作甚至比服装还要繁复。”邢晋介绍,此次特意准备了蜻蜓造型的盘扣体验——蜻蜓象征着平和,蕴含美好寓意,能让各国来宾亲手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大家对中式传统服饰格外向往,不少男士也主动参与到盘扣制作中。”邢晋感慨,手工技艺是跨越国界的情感纽带,它为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筑牢情感根基,也打开了更多对话与共鸣的可能。她告诉记者,作为天津市非遗项目,其盘扣技艺已经走进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与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共同建立的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并实行现场教学。

  “以往非遗技艺传承多局限于国内,而通过鲁班工坊,上合组织框架下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为留学生学习技术提供了新的选择。”邢晋清楚地记得,一名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女学生在首次制作“一字结”盘扣后,眼睛里泛起的明亮光芒,连连赞叹“好精致、好浪漫”,表示回到家乡要应用到服装制作中。一枚小小的绳结不仅寄托了真情意,也讲述着新时代的丝路交流故事。

中国妇女报环球女界 424岁的上合24年的嫁衣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丽 景韵润 侯文雅2025-09-10 2 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