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金不落人后:自贡儿女的赤子情怀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许真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许真学

  在落成不久的四川省自贡市国家博物馆内,有一件馆藏格外引人关注——用盐都妇女所捐的金戒指组成的“赤心爱国”图复制品。在冯玉祥将军发起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中,当地妇女将捐献的784枚金戒指、10只金镯子、2支金簪等金饰,以缎幔为底分别缝制成两幅独具特色的图案。其中的“赤心爱国”图,四角缀着飞机、大炮、坦克、军舰,中心“爱”字里嵌着鲜红的心形,象征军民同心守土。

  “巍巍自贡市,天然一宝地。既是好盐卤,又是瓦斯气。生产复生业,军民赖供给。文化程度高,个个明大义。献金救国事,输将居第一……”1944年,冯玉祥将军的献诗《自贡市颂》,真切表达了他对自贡市人民爱国献金的感动与敬意。

  回溯那段烽火岁月,在自贡这座因盐而兴的城市,曾经有一场席卷全城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书写了当地民众“献金跃居人前,爱国不落人后”的崇高精神。

  献金救国 支持抗战

  1943至1944年,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沿海沦陷导致国家财政锐减,国民政府赤字高企,前线将士的军需补给面临绝境。爱国将领冯玉祥受苏联民众献金启发,发起国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号召下,自贡民众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城市乡村,无不争先恐后、慷慨解囊。1944年,全国献金总额约5亿元(法币,下同),自贡一地便贡献1.2亿元,超过五分之一;按当时自贡22万人口计算,人均献金600元,创下个人捐款、实物捐献等22项全国纪录。

  自贡市档案馆馆长江波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讲述了71岁的知情者王典雄关于其父母描述的献金活动的场景:“妇女们牵着由首批捐出的金戒指组成的心形‘被单’(即‘赤心爱国’图)走在街头,街道两侧的民众深受感染。大家争相取下金戒指、金耳环,投向‘被单’……”

  抗日军人家属罗洁林的丈夫陈烈林是45师135旅副旅长,1938年在潼关抗日前线壮烈牺牲。家境清贫的她,并无积蓄,却毅然将自己三钱多重的结婚金戒指摘下来捐给国家。“他为国家丢了命,我这点东西算什么?”简单的一句话,道尽盐都妇女的家国大义。一名侯姓女学生,将父母给她的价值七八十万元的嫁妆全部献出。她坚定地说:“如果国家不行了,衣裳越穿得好,便越没有人格。”

  万众一心 慷慨解囊

  在自贡市贡井区,有一间抗日献金运动陈列馆,是全国首个以“抗日献金运动”为主题的陈列馆。在这里,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和报道,重现了自贡百姓“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感人画面。

  77岁的老人廖德福,家园遭日军轰炸沦为街头乞讨者,却将多年乞讨攒下的297元全部捐出;自贡儿童保育院难童和救济院贫儿,献出节约下来的粮食,并且连夜赶制草鞋拿到市场上义卖,将所得收入全部献出;蜀光中学的学生们发起献金竞赛,最终捐出120余万元,成为全国学生献金的典范。商业队、工人队、产盐队、船夫队、妇女队……打着锣,敲着鼓,吹着号,放着鞭炮,冲上献金台,竭尽所能。

  面对国难,自贡的盐商们也纷纷踊跃解囊,成为献金运动的重要支柱。在冯玉祥将军的感召下,西场贡井的余述怀率先捐献1000万元。东场自流井的王德谦将家中所有粮谷全部献出,食盐、献金等总额价值1500万元以上。

  那些在烽火中捐出的每一分钱、每一件物,都凝结着盐都儿女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正如冯玉祥评价献金救国运动时所说:“从物质方面来说,对于国家的补助,实在是小得很,而从精神方面来说,数百万世人的心,是激荡起来了,是与抗战发生更密切的联系了,这种无形的绳子,实在比有形的金钱更重要。”

  80年时光流转,釜溪河畔龙凤山下,冯玉祥将军手书的“还我河山”石刻依旧熠熠生辉;抗日献金运动陈列馆里,当年的救国公债券、历史照片、金饰图案复制品,静静诉说着那段热血岁月。

  一枚金戒,一颗赤心;一城奉献,一国脊梁。自贡各界民众在抗战时期的壮举,早已超越金钱与物质的意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8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所见的不仅是数字,更是无数普通人用爱与勇气筑起的长城——这座长城,永远护佑着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献金不落人后:自贡儿女的赤子情怀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许真学2025-09-11 2 2025年09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