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亮亮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首要在人。基于中西部多地县乡调研发现,村干部女性化比例逐年抬升,该群体通过“生活政治”实践实现了治理场域的空间再生产,有效弥合了国家治理理性与乡土社会逻辑的结构性张力,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困境提供了新的理论进路。青年女性村干部包括留守经济精英、返乡陪读宝妈、待就业大学生群体,“过日子”逻辑下的她们存在“附近的消失”等问题。通过女性补位和走出家庭的推拉力,青年女性村干部以差序整合、同辈交往、分工协调和“化公为私”实现了嵌入地方的“重建附近”。从治理实践来看,青年女性担任村干部有利于生活治理转向下的柔性治理夯实和规则治理转向下的规范目标达成,但仍然存在“管闲事的人”的角色认同危机和“非中心的参与”话语权受限等不足。应进一步通过身份、行政和社会赋权,提升青年女性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效能,巩固增强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基础。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