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进藏VS骑行赴京

以青春之名赴山河之约

    截至2024年底,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2.49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1359公里,国际国内航线更是达到183条——如今想要进藏,早已不必像我们当年那样靠徒步与搭车,乘火车、坐飞机,甚至自驾,都能轻松抵达。

  ●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2024年9月,阿旺兄弟二人从西藏昌都边坝县出发,带着“骑车去首都”的梦想,跨上单车踏上征程。4个多月的骑行,他们用车轮丈量祖国大地,见证着乡村振兴的变迁与现代都市的脉搏。

  ● 2013年,大二的我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感召下,与三位同学相约开启了一场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好河山的进藏之旅。

  ● 永远有人正处在青春的美好时光——他们或许会像当年的我们一样,带着好奇走向西藏;也可能像阿旺丁增、顿珠扎巴兄弟一样,怀着热爱奔向北京。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最近,一段藏族兄弟骑行从西藏到天安门看升旗的视频,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也将我尘封在时光深处的记忆悄然唤醒。

  那是2013年,大二的我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感召下,与三位同学相约开启了一场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好河山的进藏之旅。12年时光悠悠而过,当年我们奔赴西藏的热切,与如今阿旺丁增、顿珠扎巴兄弟驶向北京的执着,交织成一曲跨越时空的动人乐章,在我脑海中奏响。

  那年:我的“朝圣之旅”,一路皆风景

  2013年7月,烈日当空,我们背着60公斤重的登山包站在成都的高速路口,怀揣对未知的憧憬与忐忑,迈出了进藏的第一步。彼时的318国道,于我们这群青涩大学生而言,是一条通往神秘与梦想的天路。

  起初,搭车是我们前行的重要方式。在奋力招手中,形形色色的车辆在身边停下,司机师傅们来自五湖四海,各有故事。奔波送货的货车司机,粗糙的双手握着方向盘,讲着一路风霜;结伴旅行的驴友,眼中闪烁着对远方的热爱,分享旅途中的奇闻逸事;当地往返走亲戚的居民,质朴笑容里满是生活的烟火气,热情介绍途经之地的风土人情。每一次搭车都是与陌生人的奇妙相遇,他们的故事如点点星光,照亮我们漫长的旅途。

  但并非每次都能如此幸运。搭不到车的日子,我们只能凭借双脚丈量大地。烈日高悬时,汗水浸透衣衫,沉重的背包像座小山压得人步履蹒跚;偶尔遇上阴雨天,泥泞的路面更让前行越发艰难。可耳边响起的队歌、心中不灭的信念如燃烧的火焰,支撑着我们不断向前。一天走几十公里,向着下一个目的地艰难迈进,沿途的山川河流、蓝天白云,甚至路边不知名的野花,都成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记得抵达四川甘孜新都桥时,暮色已浓,天空被染成一片橙红。我们在蜿蜒山路上奔波许久,又累又饿,身心俱疲。幸运的是,在路边找到一户藏族人家,怀着忐忑敲响大门。语言不通的我们依靠家中上小学的小朋友充当“翻译”——孩子蹦跳着在我们和他父母之间传递话语,还主动端来热水。屋内很快飘起藏家美食的香气,牛肉炒青椒丝的家常滋味,混着酥油的淡淡香气,至今仍萦绕舌尖,那是旅途中最温暖的慰藉。那天我们在藏族同胞的家里住了一宿,听着窗外的风声与远处的犬吠,带着满心感动沉沉睡去。

  半个月时光在搭车与徒步的交替中匆匆而过,我们终于来到金沙江畔。站在川藏交界的桥上,脚下滔滔江水奔腾不息,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激动与喜悦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们欢呼雀跃,用相机定格这珍贵瞬间——这是努力与坚持的结果,更是我们真正迈向西藏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海拔越来越高,我们终于抵达林芝市的青旅。这里像个汇聚梦想的驿站,来自山南海北的旅人在此停留。在青旅小院的秋千上,我们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骑行了半个月的“骑行侠”,裤腿还沾着高原的尘土;有独自徒步的姑娘,背包上挂着各地的纪念徽章;还有和我们一样的学生,眼里满是对圣城的向往。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就着一壶酥油茶分享各自的故事。

  一路上,我们时常会遇见前一站见过的面孔,也不断有新伙伴加入,来自天南海北的我们,因这场朝圣般的旅途结缘,这份相遇的幸运与温暖,至今想来仍觉珍贵。

  今朝: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

  目光转向当下,想来阿旺丁增、顿珠扎巴兄弟的骑行之旅,同样充满故事与挑战。2024年9月,他们从西藏昌都边坝县出发,带着“骑车去首都”的梦想,跨上单车踏上征程。

  西藏的山川巍峨壮丽,却也给骑行带来巨大考验。一路上,他们遭遇过不少坎坷:车胎在无人区爆过,只能借着手机微弱的信号查修补教程;在雨中骑行后双双感冒,靠随身携带的药品缓解不适;为了赶路程,还在野外搭过帐篷,听着风声熬过漫漫长夜。但这些困难,都被沿途的风景与相遇的温暖化解。遇到其他民族的兄弟姐妹,对方会热情递来热水与食物;休息时,他们还会打开手机直播,向网友分享边坝的雪山、湖泊与藏家生活。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4个多月的骑行,4000多公里的路程,从青藏高原到华北平原,阿旺兄弟二人用车轮丈量祖国大地,也用双眼见证着乡村振兴的变迁与现代都市的脉搏。于他们而言,这不仅是身体的历练,更是心灵的朝圣,向着祖国的心脏——北京,坚定前行。

  2025年4月1日,阿旺丁增、顿珠扎巴兄弟终于抵达骑行的终点,阿旺兴奋地举起手机开启直播,声音里满是激动:“哇,北京,我来了!我真的做到了!”兄弟俩捧着哈达,在天安门广场上兴奋地合影留念。

  2日凌晨,天安门广场上人潮已渐渐聚集,静静等待升旗仪式的开始。凌晨的北京还带着寒意,兄弟俩裹紧了身上的藏族服饰,手里捧着洁白的哈达,眼中却燃烧着炽热的火焰。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天际,照亮天安门城楼,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从金水桥走向升旗台。铿锵的脚步声在广场上回荡,那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面即将升起的五星红旗上。随着国歌奏响,五星红旗缓缓向上攀升,兄弟俩挺直身躯,庄重地行注目礼。这一分钟仿佛被无限拉长,每一个音符、每一次旗帜的飘动,都深深刻进他们的记忆里,成为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刻。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奔赴,在看到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意义。

  岁月流转皆见成长,西藏成为“全球旅游热土”

  阿旺兄弟二人在天安门看升旗的激动情景,让我联想起12年前的我,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抵达拉萨时,也有着同样的感动。这座圣城宛如镶嵌在雪域高原的璀璨明珠,阳光洒在布达拉宫的金顶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让人一眼便心生敬畏。

  最难忘的是在布达拉宫转经筒的经历。沿着宫殿外墙,无数信徒手持转经筒缓缓前行,口中念念有词。我们加入队伍,用指尖轻轻触碰经筒,仿佛瞬间与这片土地的历史与信仰相连。

  闲暇时,我们走进街角的藏族茶馆。浓郁的酥油茶香气扑面而来,馆内坐满了当地人,大家围坐在藏式方桌旁,喝着茶、聊着天,偶尔还会唱起藏歌,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端起热气腾腾的酥油茶轻抿一口,初尝时带着淡淡的咸香,细细回味却有醇厚的回甘,温暖了整个身心。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真切感受到藏族人民悠闲惬意的生活节奏。

  漫步拉萨的八廓街集市,更是让人目不暇接。色彩斑斓的唐卡挂在店铺门口,画师正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佛像;摊位上,精美的藏银饰品、散发着松木香的转经筒、包装精致的藏香整齐摆放,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藏族人民的智慧与文化。我们穿梭在人群中,与摊主用不太流利的藏语打招呼、讨价还价,感受着集市的热闹与烟火气,也让这段旅程多了几分市井的温暖。

  过去,很多游客到西藏在布达拉宫广场拍张照就走,如今,他们会钻进林芝的山谷拍桃花,蹲守纳木错的湖边观星空,甚至为了学习制作唐卡住上半个月。藏戏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高原冰川徒步、藏医药康养等文旅项目越来越丰富,“唐卡村”“木雕村”“藏香县”等特色文化IP遍布西藏全区,西藏旅游早已实现了从“点状观光”到“全域体验”的质变。

  新媒体的兴起,更是为西藏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冈仁波齐的金光、班公湖的万羽齐飞、纳木错的冰裂奇观……这些曾经“藏在深闺”的美景,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遍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就像阿旺丁增、顿珠扎巴兄弟的骑行之旅,通过网络被无数人知晓,不仅让大家看到了西藏少年的勇敢与执着,也让更多人对西藏产生了浓厚兴趣。

  曾经的世界屋脊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模样。从最早的青藏川藏公路通车,到青藏铁路建成运行,再到如今“复兴号”飞驰在雪域高原,西藏彻底告别了“人背畜驮”的时代,逐步建立起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的综合交通网络。

  拉林铁路通车后,从拉萨到林芝的时间缩短至3个多小时,拉萨至日喀则、那曲的高速公路也相继贯通;隆子、普兰、定日等机场实现通航,让偏远地区的人们“飞天”不再是梦。

  截至2024年年底,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2.49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1359公里,国际国内航线更是达到183条——如今想要进藏,早已不必像我们当年那样靠徒步与搭车,乘火车、坐飞机,甚至自驾,都能轻松抵达。

  交通的便利,也带动了西藏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2024年,西藏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6389万人次,旅游总花费突破74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8%、14.5%,其中入境游客增长更是高达188.2%。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是西藏从“高原奇境”向“全球旅游热土”的华丽嬗变。

  于我而言,如今已告别青春年少,生活的琐碎与工作的忙碌,让我难有当年背上行囊说走就走的勇气。但每当翻起当年进藏时拍的照片,想起新都桥藏家的牛肉炒青椒丝、林芝青旅的欢声笑语,心中依然会涌动着感动与力量。我深知,永远有人正处在青春的美好时光——他们或许会像当年的我们一样,带着好奇走向西藏;也可能像阿旺丁增、顿珠扎巴兄弟一样,怀着热爱奔向北京。

  西藏的美,正通过不断发展的交通、日益繁荣的新媒体被更多人知晓;西藏的发展,也在祖国的怀抱中越发蓬勃。这片神圣的土地,正敞开怀抱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在这片高原上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我相信,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西藏会继续绽放独特的光彩,永远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圣地。

中国妇女报爱生活 文旅 8以青春之名赴山河之约 2025-09-16 2 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