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凌漪
“小马扎”课堂、“广阳妹儿”非遗故事视频宣讲、“母城芳声”宣讲团……自“学习你我行”巾帼大学习大宣讲活动开展以来,重庆各级妇联强化妇女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通过妇女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和形式,积极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妇女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现重庆女性事业美、生活美、家庭美。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宣讲3000余场,受众达100余万人次,推动“巾帼心向党”引领行动走深走实。
既有“固定讲台”,又有“流动课堂”
在北碚区静观蜡梅种植基地,“蜡梅仙子”邓纪会等非遗传承人,讲述插花技艺的传承故事及自身奋斗历程,吸引“三新”领域女性从业人员500余人次现场聆听;
在渝北区盘溪河社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全国最美家庭”成员、94岁的袁镇涛老人讲述“以爱兴家,以德治家,以俭持家,以廉保家”的家风故事,让好家风“声”入人心……
在重庆,除专场宣讲活动外,各级妇联还深入基层一线,通过“小马扎”课堂、小院讲堂、景区宣讲站等,让宣讲“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
在农村妇女占全区妇女人口近六成的梁平区,当地妇联组织宣讲团带上小马扎,将宣讲课堂拓展到田间地头、庭院巷道,利用农闲、傍晚、节假日等时段,打造“家门口”的流动课堂。
宣讲团聚焦乡村振兴政策、反家暴法、无人机植保、电商直播等高频议题,用“梁平话”讲“梁家事”,让宣讲从“一时一地”到“随时随地”。目前已开展“微宣讲”1200余场,覆盖全区33个乡镇(街道)、342个村(社区),直接参与妇女3.8万人次,辐射家庭2.1万户。
“我走进田间驾驶无人机升空演示精准作业,用最鲜活的例子告诉乡亲们,掌中屏,是咱指挥‘空中铁牛’的新舵盘;云端数,是咱孕育金色丰收的新良种!”梁平区碧山镇龙桥村党总支书记、重庆田中秧农业科技股份合作社理事长蒋丽英自豪地说。
在宣讲的同时,重庆各级妇联还及时发现并介入化解家庭矛盾、提供法律咨询援助等,为妇女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此外,还将宣讲与技能培训深度融合,教授短视频拍摄、电商带货等技能,让妇女在“学中干、干中学”。
宣讲“上云端”,用创意解锁流量密码
基层宣讲形式活,才能更得人心。重庆各级妇联既坚持线下宣讲的“零距离”,又拓展“云端课堂”的无边界,为妇女群众打造“可听可看可体验”的沉浸式学习场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依托“巾帼重庆”数字化应用,重庆市妇联打造数字生活地图,串联起歌乐山烈士陵园、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喻茂坚纪念馆等550余个地标,实地开展“唱支山歌给党听”快闪、“妇联小姐姐讲党史故事”、家庭微话剧等活动。
在重庆市妇联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思想政治引领第一课”,上线“家国同庆 巾帼芳华”“重庆好美·我来讲”系列短视频,以青春视角创新理论表达;邀请巾帼好网民,讲巴渝好故事,生动展现家国情怀;推出AI数字人“渝椒椒”和“渝小椒”,以其为主角推介非遗技艺、城市山水、巾帼优品,吸引年轻群体。
重庆全市各级各地妇联也将巾帼大宣讲与数字化应用、城市文旅、传统文化等结合,为妇女群众打造出“指尖上的课堂”,让妇女和家庭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发展之力。
南岸区妇联组织一支由“95后”女生组成的非遗宣讲团,以“老历史新讲法”“非遗版舌尖上的中国”为主题拍摄视频,讲述非遗故事,助力打造农产品“文化IP”。“广阳妹儿”视频号、抖音号自开通以来,发布短视频208期,播放量137.8万次,以创意短视频激活宣讲流量密码。
一地一特色,特色宣讲队遍地开花
从朝天门码头到七星岗老街,一支身披“红马甲”的巾帼队伍穿行于城市街巷。
这是渝中区妇联培育的一支由20名核心成员、79名流动成员组成的“母城芳声”巾帼宣讲团。渝中区妇联聚焦重点领域,从街道、执委、“三新”领域妇联等单位和组织中层层遴选,组建这支汇聚巾帼榜样、岗组标兵、各行各业巾帼“领头雁”等多元力量的队伍,确保宣讲“政策有深度、故事有温度、技能有精度”。
“母城芳声”宣讲团立足区域特色,深挖红岩精神富矿。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周公馆、红球坝社区等红色地标,设立流动的“渝中好美·她来讲”宣讲点。据悉,宣讲团已开展实景宣讲50余场,覆盖3000余人次。
涪陵区妇联则从“焦石民歌”入手,由焦石镇永丰村妇联主席何晓芳牵头,组建起由30名姐妹组成的“焦石民歌”巾帼志愿宣讲队,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的文艺节目,并在全区各村、社区巡回宣讲300余场。
重庆市妇联推广一地一特色,一区一品牌,“巾帼‘梁’师团”“石刻姐妹”“美凤大姐”家政宣讲队、家庭微剧团、骑手宣讲队等一大批特色巾帼宣讲队在巴渝大地遍地开花……
学习你我行,“渝”她共奋进。重庆市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巾帼大学习大宣讲活动,不断提升妇女群众文化自信、家庭文明建设水平、巾帼宣讲品牌影响力,凝聚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