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彩蝶变 产业出圈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程浏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程浏可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昔日王维笔下四通八达的荆楚大地,曾见证屈原行吟泽畔的忧思,承载诸葛亮隆中对的雄略,回荡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而如今,这里以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笔,以就业富民乡村振兴为墨,为这幅千年山水画卷又增添了更加绚丽的景色。

  经济总量先后站稳4万亿、跨越5万亿、迈上6万亿,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湖北走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穿行在荆楚大地上,见证了一幕幕经济稳定增长、人民安居乐业的活力图景。

  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腿短、肉厚、龟背裂纹深,营养价值高。”一朵小小的花菇,是“随县香菇种植工”培训老师杨守波眼中的“宝贝”。说起随县“中国香菇之乡”美名远扬,他很是骄傲:“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独特的气候条件和40多年的技术积淀让我们这里的花菇品质上乘、享誉世界!”

  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在随县点燃了中国现代香菇产业化的“星星之火”。如今,随县香菇“每生产两个,就出口一个”,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内外贸易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创汇产业、支柱产业。

  58岁的随县万福店镇三口堰村村民吴忠开心地给大家展示自己的“香菇种植工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去年,我参加培训并通过了考核,拿到了这个‘本本儿’开始种菇,收入比以前打工高了一倍!”吴忠告诉记者,去年11月,他种了1万棒菌菇,到今年3月,已经收了四茬,总产量3000斤,营收9万多元,利润大约6万元。现在,他又扩大生产规模,种了3万多棒,预计今年收入“还能高不少”。

  “一年种菇存银行,两年种菇盖楼房。”30年前的民间俗语是菇农致富的真实写照。作为支柱产业,随县香菇带动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全县菇农已有大约30万人。

  为了让菇农从“提篮小卖,以街为市”到“买中国,卖世界”,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菇”,当地政府没少下功夫。

  湖北省委农办出台政策,推动全国首个香菇产业研究院和随州香菇科研推广中心落地;为推广数智化种植香菇,随县出资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数智化香菇种植基地;随县人社局打造“随县香菇种植工”劳务品牌,累计开展定向培训210余期,带动10万农户种植香菇3亿棒,出口创汇3.67亿美元。

  如今,这把“致富伞”越撑越大,“香”飘世界。

  奶产业串起“牛”链条

  车子驶入襄阳市,离南漳县的“金牛山”越来越近。“金牛山”之所以“牛”,是因为这里的云上牧歌(襄阳)万头奶牛智慧产业园不仅以智慧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带着大家一起就业增收、共富同行。

  清晨5点,云上牧歌挤奶车间内,荷斯坦奶牛分批次踏入80位转盘挤奶机,一圈转毕,鲜奶经速冷锁住活性蛋白,再经三层过滤注入保温罐车——每天,100吨这样的优质鲜奶驶向蒙牛武汉加工厂,日销售收入达40万元。“预计今年年底奶牛存栏量将达1万头,年产鲜奶9万吨,可实现年综合产值4.5亿元。”云上牧歌(襄阳)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文介绍,这片占地1200亩的产业园,已成为华中地区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奶业硅谷”。

  “智慧”是云上牧歌赋能发展的关键词。“每头奶牛佩戴的智能脖环如同‘健康手环’,实时采集体温、反刍行为等数据;耳标芯片记录家族谱系、防疫情况,所有信息同步至大数据平台。”牧场副场长缪万荣是一名动物营养学硕士,他带领团队构建“数字档案”,用数字化、智能化的精细管理让奶牛日产奶量达40公斤,乳蛋白含量比普通奶源高出1%。

  带着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牛”。云上牧歌与当地种植户合作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不仅降低了自己的饲料成本,更带动周边3500多户农户种植3.5万亩青贮饲料,户均增收3万元。“我们与云上牧歌签订订单,按标准种植、按合同收购,再也不用愁销路。”九集镇种植大户、襄阳芸和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维俊告诉记者,他的种植规模从1500亩扩至2800亩,每亩年净收入达1200元,还带动上百户农户就业增收。云上牧歌的“牛链条”推动鲜奶销售、青贮饲料种植、饲料加工销售、有机肥加工销售、乳制品加工销售、光伏发电碳中和、教育研学等产业发展,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综合产值达5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

  “小石头”撬动大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发展,重峦叠嶂的竹山县用一颗“小石头”搅活了经济发展的“活水”。

  竹山作为“中国绿松石之乡”,是全球公认的绿松石资源集聚度最高、品质最优、品种最全的富矿区。走进竹山县麻家渡绿松石小镇,“十里长街、千家店铺、万名从业者”的产业盛况让人们不禁赞叹。一排排、一家家,店铺里或是工人清洗雕刻,或是商户直播售卖,大家围着“石头”忙得热火朝天。

  “我们现在日均销售额在十几万元。”罗老丝珠宝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晶晶介绍道,“通过跨境订单,我们设计的手串能直达欧美消费者手中。”罗晶晶是麻家渡镇罗家坡村人,2012年从上海返乡创业,着手建立绿松石网店,建有绿松石文化品鉴馆、电商直播间、研发设计工作室、绿松石艺术展室,2024年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竹山绿松石产业发展也曾经历粗放开采、资源浪费的阵痛。2009年起,政府通过整治私挖滥采、严控红线、公盘交易、地校合作等一系列“组合拳”完成了规范管理、品牌升级的蜕变,让绿松石产业实现了良性持续发展。如今,这里建成“一城一园一镇”(国际绿松石城、绿松石工业园、麻家渡绿松石小镇),产品涵盖毛料、观赏石、文玩配饰等8大类100余个品种,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截至2024年,全县绿松石市场主体5600余家,全产业链年综合产值近100亿元,带动7万余人稳定就业,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90%,绿松石产业已成为竹山的富民强县支柱产业。

  绿松石是大自然馈赠的宝贵财富,而今,竹山县正用这份财富创造着更大的产业价值。

中国妇女报要闻 1“荆”彩蝶变 产业出圈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程浏可2025-09-18 2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