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家成为当代青少年追的“星”

□ 张青玲

  □ 张青玲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永远灿烂的‘星’!”2025年秋季开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一则热评在社交平台获得高赞。短短一句话,既是对科学家的深情致敬,也叩击着社会深处的文化呼唤:在“流量即价值”的媒介环境中,我们应该引导青少年仰望谁、追随谁?

  南仁东的故事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其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这位用22年时间在贵州喀斯特山区铸就国之重器的科学家,一生探索宇宙奥秘的经历,浓缩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密码,这种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嘱托一脉相承。

  从钱学森挣脱重重阻碍毅然归国时那“学成报国”的炽热心跳,到袁隆平俯身稻田半个多世纪只为兑现“让所有人吃饱饭”的朴素宏愿,他们胸怀强国之志,铁肩扛起家国使命,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这些科学巨匠的名字,不仅写进了教材,镌刻于中国科技进步发展的丰碑之上,更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谱系。

  科学家精神之所以令人敬重,不在于其神秘高远,而在于它所凝结的理性光芒与人格力量。这是对真理的坚守、对国家的忠诚、对未来的担当。今天,我们站在科技革命的新阶段,更需要让这样的精神重新成为青少年认同系统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坐标。

  当下,青少年的认同模式日趋多元,其感知世界与建构自我的渠道,正日益受到娱乐化、消费化内容的侵蚀与重构。相比之下,科学家精神所承载的求真意志、理性思维与时代担当,是应对数字时代信息汹涌的思想锚点,也是推动青少年从“被动接受者”成长为“理性建构者”的精神桥梁。

  南仁东曾说:“人类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当青少年在课堂上诵读“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时,他的精神正在教科书中获得新生。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让科学家成为当代青少年追的“星” □ 张青玲2025-09-18 2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