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9月14日清晨,昆仑山腹地寒风如刀,天边泛起一抹微光。在海拔4000多米的叶城二牧场三连,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连部楼顶迎风飘扬。“穿戴装具,出发!”随着一声清亮的口令,由10名女性组成的“女子民兵班”又踏上了新一天的巡边路。
她们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最年轻的边境守护者,平均年龄不到34岁,最小的仅23岁。她们本可选择安逸,却毅然扎根雪域高原。她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众人熟知,但她们用脚步丈量国土、用青春守护安宁的身影,早已成为巍巍昆仑上最动人的风景。
“这里是我们的家”
28岁的古再丽努尔·阿布拉是这支悬崖“女子民兵班”的班长。她是党员,也是“兵三代”。她的祖父是新中国第一代护边员,父亲从祖父那里接过戍边使命,而她则在2018年大学毕业后,主动报名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海拔最高、最偏远的三连。
初到三连,这里手机无信号,被当地人称为“绝命路”的一侧是滚石不断的陡坡,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第一次进山时,古再丽努尔·阿布拉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眼泪在风中无声滑落。
但第二天清晨,当她看到连部楼顶那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时,一切动摇都化作了坚定。“这里是国境线,祖国就在身后。”那一刻,她仿佛听见了祖父讲过的戍边故事,看见了父亲一身迷彩巡边的身影。她暗下决心:这一棒,我要接好!
同为“95后”的副班长古再丽·艾依迪尔,与古再丽努尔·阿布拉从小一起长大,一同考入石河子大学护理专业,毕业后又不约而同回到昆仑,被牧民亲切地唤作“昆仑姐妹花”。
“7岁那年,我第一次跟着父亲走上边境线。”古再丽回忆,“风沙扑面,悬崖就在脚边,我吓得直哭。父亲拉着我们的手说:‘咱们是戍边人,这里是我们的家,咱不怕’。”父亲的话,像一颗种子深埋心底,在多年后破土而出。
用脚步丈量国土
三连地处边境前沿,有多个通往境外的山口,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过去,巡边任务全靠男民兵承担,每逢转场季节,人手紧缺常让工作陷入被动。
2019年,古再丽努尔向连队党支部提议成立“女子民兵班”,让女性也扛起守边重任。起初,有人质疑“姑娘家能行吗?”可她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没有路,她们就踏出一条“魔鬼小道”;在含氧量不足平原60%的地方,她们在冰河中跋涉、在达坂上攀爬;皮肤被强烈的紫外线灼伤脱皮,她们笑着说:“这是高原给的勋章。”
每周近40公里的巡边路,她们骑牦牛翻山越岭,牦牛到不了的地方,就步行穿越。她们曾与饥饿的野狼对峙,在暴风雪中手拉手前行,不顾高反呕吐仍坚持完成任务。
一次,一名队员不慎崴伤脚踝,为了不耽误行程,咬牙忍痛走完了全程。还有一次,暴雨突袭,河水暴涨,有队员一脚踩空跌入冰凉的河水中,爬起后仍坚持踩石探路。
高原上的“多面手”
这支女子民兵班不仅是边境的“移动界碑”,更是牧民心中的“暖心人”。
她们发挥护理专业所长,随身携带药品,帮牧民测血压、送药、处理外伤。2021年,有牧民突发哮喘晕倒,正在巡边的姐妹冒雨赶到,紧急施救并把她送往医院,挽救了一条生命。
她们还成立了“职工互助组”,帮孤寡老人挑水、喂牲畜、打扫卫生,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为牧民剪羊毛、修房屋……几年来,她们解决群众困难30余件,帮扶孤寡老人12户。
2022年除夕夜,寒风刺骨,气温降至零下30℃。万家团圆的时刻,她们仍在雪线巡逻,口渴了,抓一把雪塞进嘴里;累了,靠着岩石稍作休息。她们说:“守好了边,大家才能安心过年。”
三代戍边人的接力守护
曾有人问古再丽努尔:“你才20多岁,把青春留在这里,值吗?”
她回答:“值!因为先辈们曾把青春燃烧在这里。我今天的每一步,都是踩在他们用生命铺就的路上。生命都能托付,青春又何足惜?”
这不仅是她的铮铮誓言,更是三代戍边人的精神传承。
从全国劳模姜万富,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前东,再到如今的“女子民兵班”,一代代兵团人用脚步丈量忠诚,用坚守诠释信仰。古再丽努尔从刘前东手中接过戍边的火炬,也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6年来,“女子民兵班”累计巡边400余次,行程近2万公里,踏遍三连的每一寸土地。她们的脸被风沙吹得粗糙黝黑,手被冻伤结痂,却始终挺立如松。
2022年,古再丽努尔荣获“天山卫士”称号;2024年获得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奖章”。而对她而言,最高的荣誉,是牧民们那句:“看到你们来,我们就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