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老人在共享餐厅用餐。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清晨的阳光刚刚漫过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的楼宇,共享餐厅的玻璃窗内便飘出阵阵香气。醇厚的红烧肉、嫩滑的蒸蛋、清爽的时蔬……在空气中交织成诱人的“烟火信号”。不一会儿,老人们熟稔地走进餐厅,笑着和收银台的工作人员打招呼,和邻桌的老友唠两句家常。这方不足百平方米的空间,藏着池河镇破解养老难题的温暖答案,更装着搬迁社区里最动人的孝义与温情。
一饭一食,藏着“商居互动”的巧思
西苑社区是个特殊的大家庭,3省4市21镇的搬迁群众在此聚居,658名老年人中,空巢、独居、失能者占了大半。“年纪大了,炒个菜嫌麻烦,炖个汤怕烧糊,有时干脆泡包方便面应付。”曾是社区老人们的共同困扰。如何让老人们吃上一口热乎、可口的饭菜?池河镇探索出“政府搭台、商家唱戏、居民参与”的新路径。
为解决群众“吃喝事”,镇政府整合15万余元资金改造共享餐厅,将闲置的二楼空间改建为温馨包间;本地“佩佩酒家”接下“爱心接力棒”,推出“商居互动”模式——二楼承接宴席、散客用餐的部分利润,直接补贴一楼老年餐的成本。这意味着,市民在二楼办婚宴、请朋友吃饭时,每消费一笔,就为社区老人的热饭贡献了一份力量。
居民钟泽友成了这一模式的“忠实粉丝”。家里有喜事,他首选在共享餐厅二楼宴请:“在这儿请客,既有面子,又能帮到楼下的爷爷奶奶,一举两得!”每次点菜,他总会多叮嘱一句“软糯点”,并在餐后把打包好的蒸蛋、红烧肉,送到牙口不好的张奶奶、李爷爷家。“他们爱吃啥,我都记着呢。”钟泽友笑着说。那语气里的熟稔,像对待自家长辈般亲切。
社区成立助餐监督委员会,从菜单制订、食材采购到卫生检查,都由居民代表说了算。“周二要吃饺子,周四加个鱼”“油盐再少点儿”,这些细碎的需求被一一满足,让“我的餐厅我做主”从口号变成了日常。如今,共享餐厅的饭香里,不仅有食材的鲜美,更藏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善意。
一送一接,传着“银龄互助”的温情
上午十一点半,送餐队的王姐拎着保温餐盒,准时出现在29号楼陈天元老人家门口。“陈叔,今天有您爱吃的冬瓜丸子汤!”门一打开,原本有些落寞的老人瞬间眼里有了光,连忙侧身让她进屋。
这温暖的一幕,始于几个月前的一场意外。陈天元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他独自生活时不慎摔伤骨折,卧床期间连口热饭都吃不上。社区得知后,立刻安排“银龄互助”送餐队上门。这支以低龄老人和女性志愿者为主的队伍,不仅是“送餐员”,更是老人们的“贴心人”——她们记得陈天元爱喝丸子汤,知道李奶奶不吃香菜,会在送餐时顺手帮老人收拾桌子,下雨时帮着收阳台的衣服,天冷了不忘叮嘱“加件厚外套”。
“以前屋里静得能听见钟表嘀嗒响,现在每天盼着敲门声。”陈天元握着王姐的手,眼眶泛红,“这饭是热的,心更是热的,你们比亲人还周到!”在西苑社区,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送餐队的张阿姨发现独居的刘奶奶两天没开门,赶紧联系社区上门查看,原来是老人感冒卧床;李姐送餐时察觉王爷爷说话有气无力,及时提醒他去医院检查……保温餐盒传递的不仅是食物,更是“有人惦记”的安全感,是驱散孤独的温暖微光。
一餐一会,育出“社区共融”的新风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季度集体生日会的歌声,总能让共享餐厅充满欢声笑语。前不久,欧定香、蔡教行等老人围坐在蛋糕旁,戴着寿星帽,吹灭蜡烛,脸上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活了70多岁,第一次过这么热闹的生日!”欧定香捧着蛋糕,声音里满是激动;蔡教行也感慨:“以前总觉得子女不在身边,日子冷清,现在社区就是我的家,天天都开心!”
这样的温暖场景,是共享餐厅运营以来的生动缩影。如今,餐厅日均服务100人次,助餐覆盖率从20%跃升至85%,老年人每餐成本降低40%,更带动10名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但比数字更珍贵的,是这里成了社区的“精神纽带”——低龄老人加入送餐队,发挥余热;年轻人来此聚餐,传递爱心;老人们围坐共餐,聊聊家常,曾经因“搬迁”产生的陌生感,在一餐饭的工夫里渐渐消散。
“以前觉得养老是自家的事儿,现在才知道,社区能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参与送餐的李阿姨说。在西苑社区,老人们不再只是“被照顾者”,更成了社区的“共建者”:他们帮餐厅整理桌椅,给年轻志愿者传授生活经验,在集体活动中出谋划策。一餐饭,吃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义,也吃出了“邻里互助、社区共融”的新风尚。
夕阳西下时,共享餐厅的灯光依旧温暖。老人们吃饱了饭,有的在餐厅外的长椅上聊天,有的跟着志愿者学做手工,笑声顺着晚风飘远。池河镇西苑社区的实践证明,破解养老难题,未必需要轰轰烈烈的举措,一餐热饭、一次送餐、一场生日会,这些藏在烟火气里的细节,恰恰能焐热老人的晚年时光,织就社区的温情网络。
这碗热饭,暖了胃,更暖了心;这方餐厅,是食堂,更是家园。池河镇用“共享”的智慧,为新时代社区养老写下了生动的“石泉注脚”——原来,最动人的民生温度,就藏在每一餐热气腾腾的饭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