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学期,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实现全市183万余名中小学生全覆盖,标志着首都基础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方面迈出系统性、标志性步伐。
为确保课程落地见效,北京市形成了“资源支撑、师资赋能、均衡保障”的立体化实施路径。课程资源方面,上线的首批160套市级课程资源覆盖全学段,每套包含15分钟左右的核心教学视频、教学指南及活动任务单,通过“视频+工具+任务单”模式满足教师授课、备课及学生自主学习三类场景需求,搭建了AI“课程超市”和“应用超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基础支撑。
教学实施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游戏互动等生活化场景启蒙兴趣;初中阶段侧重“认知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模型训练、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赋能自身的学习生活;高中阶段聚焦“综合性实践”,培养数据处理、算法应用及跨学科创新能力。全学段均强化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向善”的价值观。
课程评价采用“学段差异化、方法多元化、主体协同化”模式,小学侧重基础认知评估,初中关注问题解决能力,高中聚焦综合实践创新,评价结果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为确保课程顺利实施,北京市成立了由55人组成的首届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以发挥高端智库的支撑作用。(施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