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景韵润 高亚菲
《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妇女儿童健康作为全民健康的基石;在建设教育强国、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大力促进妇女平等接受各级各类教育;加大对困难妇女帮扶力度,稳步提高待遇水平,妇女享有更加充分、更加可靠、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广大妇女平等共享现代化的建设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为深入理解白皮书相关内容,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记者:在提升妇女健康水平方面,国家采取了哪些关键举措?这些举措对妇女的生活和家庭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鸿雁:在妇女健康方面,我国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保障女性的健康权,在开展的健康中国行动中设有妇幼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来保障母婴健康,定期颁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督促和监督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从母婴保健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的颁布到生育保险制度持续完善,再到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大中型医院和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的健全,我国建立完善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开展“两癌”筛查等系列重大项目,加强对青少年生殖健康的关注,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妇女自身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帮助她们主动寻求和利用卫生服务。
2020年,我国妇女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80.9岁;2012年以来,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从1995年的61.9/10万降至2024年的14.3/10万,下降了76.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妇女健康水平的提升,是社会文明进步和性别平等的重要体现。它表明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妇女的生命价值和健康权益。
妇女个人的健康权和发展权得到根本保障,也会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稳定,获取的健康知识会直接惠及子女及家人,从而提升整个家庭的健康素养,为提升人口素质奠定坚实基础;妇女将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她们追求事业,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总的来说,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及措施,保障了她们的生命安全,延长了妇女的健康寿命,并由此释放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记者:国家在推动各阶段教育性别平等,以及通过政策、项目促进女性参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学习与发展、缩小科学素质性别差距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这些举措有何推进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新蓉: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覆盖出生、成长、婚姻、养老全周期,教育平等正是其中重要一环。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男女平等的推进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白皮书数据直观显示,2024年,全国在园幼儿中女童为1694.14万,占47.3%,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女生占46.98%,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女生占49.3%,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占50.76%,比1995年提高14.15个百分点,其中,女研究生占50.01%,比1995年提高22.43个百分点。如今,基础教育性别差距基本消除,高等教育男女比例基本均衡。
过去,数理化领域常被认为是男性主场,这些年来,妇女科学素质逐步提升,202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中妇女达284.6万,比2012年增加169.2万。依托性别平等的基本导向,我国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将提升妇女科学素质纳入其中,实施“春蕾科技女孩”“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女性科学家成长计划”等公益项目,激发和培养女学生科学兴趣,实施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帮助女职工提升数字技能,科学素质性别差距持续缩小。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我国在教育各环节扎实推进性别平等,形成“全过程平等”格局,最终实现了如今的显著进步。
记者:白皮书指出,社会保障不断夯实,妇女享有更加充分、更加可靠、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白皮书重点提到了哪些社会保障制度?这些政策如何为妇女生活构筑“安全网”?
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发展学院院长魏开琼:在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以构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石,将“应保尽保”与“公平可靠”深度融合,通过多维度、全覆盖的制度设计,为妇女权益筑牢坚实屏障。从横向来看,建立起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从纵向来看,建立起覆盖女性全生命周期的就业、育儿到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从人群来看,特别关注了新就业群体与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在基础生活与健康保障层面,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民覆盖,成为妇女生活的“基本盘”。2024年已有6.51亿妇女纳入基本医保保障范围,占参保总人数的49.1%;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妇女参保人数均达2.6亿,占比分别为48%和48.2%,这意味着妇女在生病就医、年老养老两大核心需求上,能获得稳定、可持续的经济与服务支持;针对妇女就业与职业安全需求,失业、工伤保障制度不断扩容提质。截至2024年年底,约有1.05亿妇女参保失业保险、1.17亿妇女参保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较2012年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同时政策进一步覆盖新就业形态人员,使他们在发生职业伤害后获得有效救助补偿。
生育保险制度实现突破性完善,通过推进生育保险与职工医保合并实施、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覆盖范围、由失业保险基金为失业妇女代缴生育保险费等创新举措,2024年底生育保险妇女参保人数达1.11亿,且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将适宜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从生育医疗费用报销到特殊生育需求支持,全方位减轻妇女生育负担,保障妇女在生育阶段的健康与经济权益;此外,社会救助制度为困难妇女群体筑牢“底线防线”,2024年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为2012年的2.4倍和3.4倍,困难妇女参加医保、养老保险可获资助或代缴,助力实现社会保障“一个都不能少”。
从基础保障到专项支持,从普遍覆盖到精准帮扶,这套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如同一张立体“安全网”,既覆盖妇女从年轻就业、生育育儿到年老养老的全生命周期,又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支持,让妇女享有更加充分的保障资源、更加可靠的权益支撑、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为妇女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