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面上常见的榴梿,大多依赖进口,海运船载,路途漫漫,只能在果实尚未成熟的时候就摘下,一路“焖熟”。而国产榴梿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可等待果实在树上自然成熟、跌落,再借冷链飞速送达——48小时内,就能将这份枝头鲜甜送往全国各地。
■ 沈荻 文/摄
第一次在海南保亭的榴梿园尝到了真正树上的熟榴梿,我才恍然明白:原来新鲜的榴梿,一点儿都不“臭”。它甚至从外到里、从壳到肉,都透着一股清香。刚掰开的果皮,漫出的是如草木初醒般的清新气息。小小一颗猫山王,轻轻一开,便是四房饱满果肉。入口甜糯绵密,香气醇厚如乳,仿佛在品尝自然生成的冰激凌。
这打破了我以往对榴梿的认知,以前总觉得此物口感不错,但气味不雅,开壳瞬间如入鲍鱼之肆,现在才知道那是因为榴梿不够新鲜的缘故。
这当然托赖于国产农业技术的日益进步,更仰仗于海南这块神奇的土地,尤其是藏在雨林深处的保亭,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堪称种植热带水果的天选之乡。
早些年或许因为交通不便,原生水果品类并不出众。但随着这些年交通逐渐便利,再加上中国的科研技术水准一再飙升,越来越多外来美味水果在此落地生根:从广东广西引进的石峡和储良龙眼,马来西亚引进的红毛丹和猫山王榴梿、黑刺榴梿,泰国引进的金枕榴梿和干尧榴梿,中美洲的火龙果和南美洲的百香果,都能在保亭扎下根来,且很多水果的产量水准都不输原产地。
榴梿算是后来者,在国内种植的时间不长,可算得上是海南近几年来最炙手可热的种植品类,但它的引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因榴梿原产地不同,品种繁多、对土壤气温要求各异,大约在10年前,海南本地第一批种植户多选越南的榴梿品种干尧,却因干尧的口感未获市场认可而遇冷;随后金枕开始普及,但金枕的缺陷是不够耐寒,一旦有寒潮突袭,榴梿的品质就变得极为不稳定,而相对比较抗寒、产量较高,价格又较金枕高出许多的猫山王和黑刺,就成了如今国产榴梿种植的香饽饽。今年夏天,我在保亭待了两个月,常常去榴梿种植户家中游玩,不时品尝,渐渐也能够从外形分辨出不同的榴梿种类了。
金枕榴梿外形大而肥,像一只胖墩墩的荞麦枕,果形千奇百怪;黑刺圆而钝,果刺较为粗大稀疏,远远看去简直像一只仙人球;相比之下,无论外形还是口感,我更中意猫山王:外形小巧玲珑,屁股上有一颗标志性的“五角星”,用以验明正身。其核也小,形状颜色如同一颗扁扁的巧克力豆,果肉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带着一点淡淡的苦香,回味悠长,唯一的遗憾是果实娇小,皮较厚,出肉率不如金枕高,一只三斤重的猫山王,剥开后只得一斤肉,价格也颇为“金贵”。在保亭的果园现摘现开,售价一斤可达80元,但嗜好这口的榴梿爱好者们依旧趋之若鹜。
上次造访七仙岭全球热带水果博览中心,我见到一棵中国最年长的榴梿树——高15米,树冠如云。它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海南农垦科研人员自马来西亚引进,今年已66岁。历经雷击、台风与寒害,却依旧巍然屹立,堪称一部活着的热带史诗。2022年,科研人员通过高空人工授粉,助它结出40余颗榴梿,果肉乳白、香气浓郁、几乎无纤维——这一切,我都是从报道中读到的。虽未尝其果,却难忘其树。
想起第一次来保亭时,也曾经来此地探访,那时这里虽挂着“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牌子,却人迹荒芜。门卫室堆满杂物,道路上满是腐败落叶和尘土,显然已经废弃。园子深处的大棚凋败零落,依稀看得出昔日的科研痕迹。野生植物恣意生长,高大的棕榈如沉默的巨人,落叶堆叠如搁浅的小舟,整片土地仿佛被时光遗忘。
然而,时隔一年再度造访,偶然重游,才发现这里已被接管、重整开发。想来,正是在这片重启的土地上,那棵湮没多年的老树,才终于重回人们视野。它的价值,在跨越半个世纪的风霜之后,终被见证。
所以一棵树的生命力,到底可以有多顽强呢?也许就像那些由它生发产出的榴梿果实一般吧,带着坚硬的外壳漂洋过海而来,在这小小的异乡的土地上,发一棵芽,长成一根苗,再分出许许多多的枝和叶,蜿蜒长大,落地生根,慢慢地,就拥有了属于它的一片崭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