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在十数亿人海中,你们自相遇相识至相知相恋,并愿立下携手白头的誓言,并非概率学上的浪漫,而是两颗年轻的心,因为对方而选择了迁就和忍让……最后,真诚地期待你们未来的路走得安稳,且行且珍惜。”这是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人民法院法官写给一对离婚夫妻的“法官寄语”。字里行间没有冰冷的法条,只有对婚姻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而这正是杏花岭区法院创新家事审判模式、以“温情司法”化解家庭矛盾的生动缩影。
“圆桌法庭”解心结
近日,杏花岭区人民法院通过“圆桌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结婚21年的离婚纠纷。原告闫某与丈夫王某因性格不合、育儿观念差异等问题矛盾激化,诉至法院时已分居多年,双方在孩子抚养权和共有房产分割上争执不下。
与传统法庭的“高台审判”不同,这起案件全程在“圆桌法庭”审理——法官、当事人、调解员围桌而坐,没有严肃的法袍与法槌,只有温暖的对话和耐心的疏导。法官以“家和万事兴”为切入点,引导双方回忆婚姻中的温情时刻;心理咨询员同步对孩子开展心理疏导,缓解其因父母争执产生的焦虑;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女方获得房屋居住使用权并可以随时探望孩子,男方负责抚养孩子并继续偿还房贷。“没想到法官没有‘一判了之’,而是像家人一样帮我们解开了心结。”拿到调解协议时,闫某感慨道。
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是杏花岭区人民法院作为山西省家事审判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法院的创新实践之一。近年来,该法院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画好家庭最大同心圆”为发力点,创新推出“1314”家事审判模式(即“一张圆桌唤亲情、三个团队理是非、一份证明保权益、四步举措化干戈”),探索出一条“司法温度”与“治理效能”并重的家事纠纷化解路径。
“人和心暖”护家和
“一张圆桌唤亲情”,杏花岭区人民法院家事审判通过将传统“高台审判”改为“圆桌调和”,法官从“裁判者”转变为“亲和桥梁”,引导当事人在宽松氛围中平衡利益、修复感情,让对抗式诉讼变为引导式和解。
“三个团队理是非”,法院组建心理咨询员、家事调查员、专职调解员三支团队:心理咨询员为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尤其是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家事调查员深入社区、家庭收集信息,形成专业调查报告;由退休法官、妇联骨干等组成的“老杏干”调解团队与专职调解员协同开展调解工作。
作为太原市率先推行离婚证明书制度的基层法院,杏花岭区人民法院随案发放仅记载身份信息及离婚事实的《离婚证明书》,切实保护当事人隐私。“防、联、审、访”四步举措则贯穿纠纷化解全流程:前置排查家事矛盾、联动社区力量研判风险、结合调查结果依法裁判、“法官寄语”延伸关怀及回访跟踪了解双方当事人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权益保护。
从“圆桌法庭”的温情调解到“1314”家事审判模式的系统实践,杏花岭区人民法院的家事审判改革不仅让“案结事了”,更推动了“人和心暖”。“法院没有让我们的婚姻‘一地鸡毛’,而是帮我们找到了‘体面收场’的方式。”一名当事人在调解后这样说。
如今,杏花岭区人民法院正持续深化家事审判创新,通过普法宣传等方式,将“家和”理念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正如法院负责人所言:“家事无小事,我们愿做家庭矛盾的‘解铃人’,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在法治阳光下温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