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忻州一中官微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清晨6点20分,山西省忻州一中的操场上已是一片沸腾。跑道上,一队学生正在进行最后的百米冲刺,这是准备本周体测的高一新生。初秋的朝阳下,他们额头上的汗珠清晰可见。
“4分28秒!”体育老师掐下秒表高声报数,冲过终点线的男生比出了代表胜利的V字手势——这比他一个月前的成绩提高了整整12秒。不远处,晨跑的教师队伍中一名老师边跑边向学生挥手:“坚持住!鸡腿券在食堂等着你们!”
这样的场景,自今年3月“42830”工程启动以来,已成为这所晋北名校的日常。
全校参与的健康工程
“每年高一新生军训时都有晕倒的学生,今年也不例外,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忻州一中副校长冯长春谈起不久前的新生军训不无担忧,“现在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这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问题,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冯长春所说的现象并非个例——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研究显示,中国7~18岁青少年“肌肉体重比”连续20年下降,立定跳远成绩在2010年后加速下滑。山西的情况更为严峻,全省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33.37%,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2025年年初,国家16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山西除了部署实施“体重管理年”系列行动、助力全民健康瘦身外,还推出“儿童青少年科学减重计划”等专项行动,明确提出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在基线基础上,年均增幅下降20%,并将体重管理100%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忻州市教育局则进一步明确要求所有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拓展课外活动场所,延长课间休息时间。
在此背景下,有着120年历史的忻州一中,于2025年3月推出了旨在提升师生体质的“42830”工程。
“4”指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进4分钟;“2”指立定跳远2米;“8”指引体向上(男)8个;“30”指仰卧起坐(女)30个/分钟。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评估学生核心身体素质的体系。除身体有特殊情况外,全校师生全体参与。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句悬挂在忻州一中校园里的标语,正是该校健康教育理念的生动写照。
数字背后的健康密码
“4分钟跑完1000米/800米,立定跳远2米,引体向上8个,仰卧起坐30次/分钟——这些数字是门槛,更是激励。”体育教研组教师闫兆翻开测试记录本:“42830”工程实施半年来,高一男生1000米跑达标率大幅提升,女生仰卧起坐合格人数翻了一番。
“42830”工程的推进同样充满巧思。每周从各班选定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参加测试,体测达标的奖励是6个鸡腿券,“正好够一个宿舍分享”;体质较弱的学生可用跳绳代替长跑,蛙跳代替立定跳远;教师按年龄段分级考核,51岁以上男教师1000米跑放宽至7分钟。“我们要让每个人跳一跳够得着。”冯长春说。
变化在细节中生长。课间操新增了核心力量训练,体育课引入“体能+专项”双主线教学,连教学楼走廊都贴满了运动明星海报。高二学生李亮的家长在朋友圈发了一组孩子球场锻炼的照片并感慨:“孩子周末主动约同学打羽毛球,说要把俯卧撑从35个练到50个。”
“我们将在‘42830’工程实施半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细节。”冯长春透露,下一步忻州一中将对学生体质健康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尝试将体测数据与评优挂钩,与此同时还将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在进一步推动“42830”工程的同时,对师生运动健康进行科学指导。
“健康不是一阵风,而是一生的习惯。”操场上,新一轮体测的哨声再次响起,学生们如离弦之箭冲向终点——那里有鸡腿的香气,更有未来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