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谢娜,是由无数个昨天的她层叠而成,有太阳的耀眼,也有月亮的沉静。而那些曾经被忽略的人生碎片,像躲在太阳背后的月光,温柔却恒久。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钟玲
与谢娜见面,是在她的故乡——四川中江。那天傍晚,她刚刚结束央视一档综艺的录制。工作与专访的时间几乎没有间隙,在那间小小的会客室里,相逢,比预想中自如。她如昔日留给大众的印象那般爽朗,带着“浓人”天然的亲近感。私下里的她温柔、亲和、细腻,会用言语、行动来温暖身边的人,即使是面对一个素昧平生的记者。
而这一幕,并不让人感到陌生。
2025年的这个夏天,谢娜作为“家庭主理人”的身份参与的真人秀《姐姐当家》,在网络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议,风浪之中,谢娜却意外收获了众多好评,以及圈粉无数。如纪录片一样还原的那些真实的生活,呈现了她从前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她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双亲的挂念,真挚而深沉,感染了很多在外拼搏的普通人;她在女儿、妻子、母亲的身份之间游刃有余,以爱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角色”,亦让更多女性反思“自我”在人生中的重量。
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事业的转折与重建……眼前的谢娜,聊起这些话题时常常放声大笑,谈及那些曾经埋在心底的困惑、愧疚、恐惧,也数度红了眼眶。毫不掩饰的真性情,与《姐姐当家》中和表姐一起登岳麓山时而笑容明媚时而泪光闪烁的她如出一辙。
自省与回归
15岁时就离开中江的谢娜,今年首次在综艺《姐姐当家》里,回到故乡,与父母一起成为镜头下的“主角”。这次旅程,对谢娜来说是一份特别的“礼物”,“摄制组全程跟拍我回家的过程、状态,忠实记录我与家人的日常生活,于我而言,是一份美好的礼物,能用影像为我留下很多珍贵的回忆。”
与导演组在一个茶楼沟通了三个多小时后,他们最终将谢娜这一条线的主题确定为——“回家”。如今回忆起来,谢娜还掩饰不住当初的心灵震动,“导演讲完‘回家’这两个字后,我的眼泪就控制不住地掉了下来,我很小就离开家在外打拼,回到中江陪伴家人的时间屈指可数,这档综艺却给了我一个机会。我想,每个在外漂泊的人都会懂,真的没有比回家更让人激动和幸福的事了。”
从一个“观察者”到“被观察者”,令谢娜真正无法拒绝诱惑的是能“名正言顺”地在工作时陪伴父母。素颜出镜,从清晨开始,镜头记录下了她与父母那些未经雕琢的日常,一起旅行,一起参加家宴,一起回她小时候居住的老房子……
一言一行都被曝光在聚光灯下,她最初的种种顾虑却渐渐烟消云散,“开拍前,我担心拍摄需要在家里安装许多摄像机,会不会影响父母的正常生活?尽管爸爸一直说没关系,但我还是担心他们在镜头前会不自觉地紧绷着神经,对我来说,还是父母的健康更重要。”然而,谢娜很快发现,父母没多久就适应了这样的日子,“起初他们还记得有摄像机在运转,后来几乎忘记了它们的存在。”
也曾担心过,如实呈现两代人之间的隔阂、矛盾,会为自己招来恶评,出人意料的是,他们那些细碎的相处细节,诸如:一顿简单的早餐、一次欢乐的家宴、一句暖心的叮咛,甚至是父女间因理念不合发生的激烈争吵,都透过荧屏触动了一颗颗渴望温暖的心。
没有剧本设计,《姐姐当家》朴实无华地记录着她对家、童年的记忆,也记录着关于亲情的温度。这份不加修饰的真实,令谢娜与父母的相处方式和家庭氛围被网友“点赞”是现实版《小巷人家》与《请回答1988》。“我觉得能被那么多人共情,是因为我对父母的那些担忧是很多人共性的困惑。而我们这个大家庭每次聚会时的‘歌舞升平’,恰恰也是千万个四川女孩家庭的缩影。”谢娜如此回应这个意外收获。
更珍贵的收获在镜头之外。矛盾的撕扯间,谢娜与父母逐渐寻找到了最合适的沟通方式,曾动不动就不欢而散的他们,学会了理解与接纳对方的想法。在影像中看到父亲的固执与自己的忧虑,让她开始反思,“我从未奢望一个节目可以改变什么,但是当我们作为旁观者,跳出各自的视角来审视彼此时,我和父亲都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局限,并意识到很多问题其实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疏于对父母的陪伴,让谢娜一直觉得自己对父母有所亏欠,但那些日常切片,却成为她对父母、对岁月最深情的告白。这次经历,让人们在她与董璇、王琳、万千惠的人生状态下关注到中女的不同生活困境,也看见——一个被家庭、被父母托举的孩子内心强大的根源,而谢娜的乐观不仅来自内心的丰盈,更来自爱的互相给予。
勇敢与恐惧
故乡于她,曾是地图上一个遥远的坐标。而《姐姐当家》的录制,却成了一次被影像赋形的归途,也是一次对过往的回望。
出生在中江,求学在成都,入行在北京,成名在长沙,定居在上海……谢娜的人生总在与不同的城市不断相遇与告别。
“我觉得自己做的最勇敢的一件事,就是离开家乡。”18岁时开始北漂,她的动机简单而纯粹,“那时的我既不知晓未来几何,也不知晓明日模样,我只想做好每件事情,日后可以帮助我的父母减轻负担,这就是我离开家时的愿望。”
因为这个小小的愿望,谢娜不停地试镜、跑龙套……那段岁月里,本不富裕的家庭又发生变故,
谢娜至今仍清晰记得那些似乎微不足道的细节,“它们是我从小到大所感受到的爱的印记。”
她还记得,家里最困难的那段时光,一次父亲送她去参加比赛,晚上,他舍不得住宾馆,就一个人去汽车站的录像厅过夜,一晚只花5.5元。白天,他也会让谢娜在餐馆吃饭,自己走到玻璃窗外陪着她……一贫如洗时,父母仍然坚持乐观,从不抱怨,也从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谢娜。
他们在逆境中的坚韧,成为刻入谢娜生命的源代码,她从家庭中汲取的所有能量,让她有勇气去拥抱一个更广阔也必然伴随着争议的世界。
在舞台的追光灯下大笑、奔跑、流泪、不顾形象的“自黑”,漫长的职业生涯里,谢娜的主持风格一直处于争议的旋涡中。她一度很烦恼如何向公众证明自己不是只会在舞台上耍宝的“大笑姑婆”,“那时候每周末都有《快乐大本营》与大家见面,看到那些指责我装疯卖傻、哗众取宠的评论时,我也会难过。”
如此拧巴的状态持续了很久,直到她逐渐与自己的内心和解。“平时大家在舞台上只看到我为了活跃气氛而搞怪的那一面,我也无法向每个人解释舞台下真实的自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快乐本身很珍贵,能为他人带去快乐更是一件美好的事,想通这一点,我就释怀了。”释怀,让她不再急于证明。
随着时光的推移,舆论风向也发生了逆转,曾经被贴上“抽象”标签的谢娜,如今被许多人重新理解与欣赏——“小时候看不懂她的表达,现在看来她太超前了!”“她真的很有趣,我以前到底错过了什么?”……那些古早视频里的谢娜,成为当下的网友解读的宝藏,昔日被很多人轻易视作“癫狂”的舞台表现,也终于等来一场迟来的“正名”。
现实中,一个多面、立体和更真实的谢娜,也逐渐被更多人看见:她是那个牵挂父母的健康,无时不在心系双亲的女儿;是会骑单车前往鸟巢为爱人加油,默默支持伴侣的妻子;是在暑假时安心陪伴女儿们,全心投入的母亲;是会鼓励李维嘉重启事业,真诚待人的朋友……
无论何时,都带着对周遭环境的体恤;而无论经历怎样的低潮,谢娜都坚信以后的每一天都会比昨天更好,即使挫折不断,她也一直鼓励自己,“妈妈在最艰难的时候告诉我,这个世界不会一直如此,一定会好起来。”
父母的爱,给了谢娜无所畏惧的底气,让她在20余年的独自跋涉中,成为不断挑战自己的“综艺女王”。因为心里盛满了这样的爱,她也渴望给父母同样的回馈,以及将温暖传递给自己的小家庭。也因此,她唯一的恐惧,就是时间的流逝,她既怕错过孩子的成长,也怕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但这样的恐惧,也更坚定了她的信念:“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才会有能量爱更多的人。”
探索与蜕变
在新浪微博,谢娜有1.26亿的粉丝,这是如今的许多“顶流”艺人都无法企及的数字。除了为工作“打call”,偶尔她还会分享和女儿跳跳、俏俏、小咘芽在一起的趣事,流露出作为母亲的温柔一面。
不过,聚光灯下的温暖日常并非谢娜人生的全貌,荧屏前的开朗形象,也离不开背后的沉浮历练。
谢娜从不避讳谈自己的幸运——中江小城走出来的她,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演员成为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她坦然承认那是命运所赠之华彩。她也从未隐藏自己的焦虑——2019年,《快乐大本营》停播,她又一次面临职业转型,她直言那是自己步入中女时期的遇到最大的起伏与挑战。
告别是无声的,那是很多人的青春终章,也是谢娜职业生涯中一次始料未及的中场休息。
“那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一次非常重要的选择。”忆起曾经的低谷,如今的她语气很平静,听不出太多波澜,她没有回避那段日子里的自我叩问:“我当然会迷茫、会惶恐,当你习惯了一种节奏20年,突然停下来时,一定会不适应,那时候,我想的都是‘我是不是该彻底回归家庭?是不是就这样淡出?’”
但她很快意识到,“那不是谢娜该走的路。”
她不愿在停滞中失去自我,更不愿与热爱的事业渐行渐远。在没有常驻舞台的这几年,她转而投入其他综艺、陪伴孩子,在不同节目中展现了自己更松弛的生活面貌。“其实这一路都是在调整,与其说是‘满意’,不如说是一直在摸索。”她承认自己,没有制定远大的计划,“我只是在每一个机会来的时候认真对待、全力以赴,碰到很喜欢的工作,可以随时待命!”
走出事业变速后的迷茫,不再接受密集工作的谢娜将这几年的沉淀称为“第四个阶段”的自我——“不再是当初那个会在意他人评价的女孩,也不是突然停下来的自己,而是更清楚方向、更懂得收放的谢娜。”当脚步慢下来,她反而走出了所谓“中女困境”的迷雾。她像一位从容的航行者,眼前的风景却愈发开阔:在《乘风破浪》的舞台上,她既是主持人,也可以是独当一面的“唱跳选手”;在《姐姐当家》,她可以不戴任何面具,只做父母的女儿,只做一个归家的游子……
谢娜也有感到疲惫的时候,与许多现代人“不想工作,只想躺平”的状态不同,投入工作与家庭生活对她来说都是滋养,“有很多人,工作时觉得疲惫,回家也觉得疲惫,因为面对家庭琐事会更加心浮气躁。但我在任何地方都是在充电,工作时是在充电,陪伴家人时也是在充电。”
奇特的能量守恒定律,让谢娜绕开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内耗。“只要上台,我就觉得自己是发光的。”笑着说这句话时,她的眼里如多年前那样炽热,“我不能掩盖自己的光芒,它应该被更多人看到,照耀更多地方,温暖更多人。”“太阳女神”——这个从《快乐大本营》时期就被观众熟知的“名字”,已被她注入了更深层的含义。
今天的谢娜,是由无数个昨天的她层叠而成,有太阳的耀眼,也有月亮的沉静。而那些曾经被忽略的人生碎片,像躲在太阳背后的月光,温柔却恒久,也蕴藏着那些不被看见的挣扎、无声的陪伴,以及存在于喧嚣背面却同样真实的生命痕迹。
访谈进入尾声时,窗外中江的夜幕已悄然升起,但谢娜的工作依旧未完成。采访结束后,她还要补拍镜头,严谨与敬业的背后是她从未黯淡的初心。她依旧用笑容来回应这又一次“无缝衔接”,告别时,想起她说,“人不可能永远站在顶峰,但起落之间,我一直在追寻并抵达更好的自己。”
那种笃定, 一如当年那个15岁就离家的小女孩,心中的那盏灯,从未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