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各级妇联打造“流动课堂”“庭院讲堂”“田间学堂”

用乡音传党音,三千余场宣讲声动塞上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今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以“学习你我行”为主题,强化妇女思想政治引领,聚焦妇女群众需求,围绕落实“五项行动”“六件实事”开展形式多样、分众化、互动化的宣讲,让党的“好声音”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截至目前,线上线下开展巾帼大宣讲3429场次,参与群众38.2万人次。

  深入实施文化浸润工程

  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级妇联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通过“讲、读、展、绘、唱、颂”等多种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妇女心中。《自治区妇联打造“巾帼心向党”宣讲品牌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入选宁夏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案例。

  今年1月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深入实施文化浸润工程,联合相关部门在全区举办“幸福是首歌”歌咏大赛暨展演活动。全区各级妇联组织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共举办歌咏比赛展演活动140场次,410支合唱队伍、近2万人参与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观众30多万人观看,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各地妇联积极拓展“幸福是首歌+”效应:田间地头、车间课堂、培训课堂里,妇女们一边劳作、学艺,一边歌唱生活,让爱党爱国情怀在互动中扎根,让个人梦想与家国蓝图同频共振。

  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通过《妈妈的家常菜》原创栏目,以“一位母亲+一道菜”的组合,讲述宁夏女性故事、女性成长经历。全区以“寻找妈妈味道 激发美食活力”为主题,启动“妈妈油香”美食大赛,3000多名妇女争相竞技,4万多名各族妇女积极参与,让妇女们从小灶台走向大舞台,让“妈妈的家常菜”出圈,形成了“美食穿针、文化引线、撬动消费”新模式。

  将阵地延伸至特色场景

  “姐妹们看!这五彩丝线交织出的不只是花纹,更是咱们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情谊!”在青峡绣女手工编织工坊里,非遗传承人李秋梅一边示范编织技法,一边向妇女们讲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宁夏各级巾帼宣讲团打破传统模式,将阵地延伸至田间地头、葡萄架下、编织工坊等特色场景,针对农村妇女、创业女性、家庭主妇等不同群体特点,打造“流动课堂”“庭院讲堂”“田间学堂”等多种形式。

  银川市的“石竹花”、红寺堡的“红融融”、青铜峡市的“古峡姐姐”、盐池县的“兰花姐姐”等一大批极具地方特色的巾帼宣讲团在宁夏大地遍地开花。这里不仅会聚起“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党的二十大代表赵耐香、农民作家马慧娟等典型,也吸纳了非遗传承人、“爱心妈妈”、返乡女大学生等“草根明星”,巾帼力量会聚一堂,用方言土语讲奋斗故事,让理论宣讲有温度、接地气。

  探索“宣讲+”新模式

  在宁夏闽宁镇禾美电商扶贫车间里,农村妇女化身销售达人,当上了村情讲解员、政策宣传员、乡游代言人。“水花”讲解团不仅让“宁夏优品”走出去,更是把“八闽好物”引进来,销售额过千万,创造了闽宁协作产业扶贫新业态。

  宁夏各级妇联从妇女需求出发,采取“定向滴灌”方式,积极探索“宣讲+”新模式,认真倾听妇女心声,切实解决妇女急难愁盼。在各类妇女培训班上,始终坚持“第一内容”,让学员们边学技能,边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

  为了抵制高价彩礼、促进适龄青年喜结良缘,宁夏各级妇联探索建立了“义务红娘”志愿者服务队到群众家中“串门子”“拉家常”,为适婚青年牵线搭桥,上门宣传“零彩礼”“低彩礼”相关政策,让新人们轻轻松松、欢欢喜喜结良缘。

  “遭受家暴后如何申请临时庇护?”“孩子是否受到校园欺凌?”……这些群众关心的问题在“宁夏女儿”公众号里都能找到答案。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与宁夏电视台联合原创法律宣讲类系列短视频《与法同行》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还将《联联送服务》作为普及家教育儿、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维权服务的生活百事通,持续在“宁夏女儿”新媒体矩阵转发,并通过“宁夏妇联信息化平台”进行推广。

  从歌声到故事,从榜样到创新,塞上大地的巾帼宣讲正以“润心细无声”的力量,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妇女心中。“下一步,我们将凝聚‘她力量’,用更生动的语言、更鲜活的形式、更温暖的服务,推动‘巾帼心向党’宣讲品牌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实践深度融合,让巾帼‘好声音’成为团结奋进的纽带,让‘半边天’在新时代宁夏发展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用乡音传党音,三千余场宣讲声动塞上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2025-09-26 2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