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题争议看数学教育的思维培养

□ 田恬

  □ 田恬

  近期,一道“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求总数”的小学数学题引发广泛讨论。学生因列“3×8”被老师判错,正确答案定为“8×3”,核心争议点在于“乘数顺序是否有较真的必要”。家长不明白“结果相同为何要区分顺序”,而新课标则强调“每份数在前、份数在后”的列式逻辑。这场看似细微的争议,实则折射出大众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认知差异——数学教育绝非“算对结果”这么简单,其核心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搭建底层思维框架,而“乘数顺序”正是这一框架的重要起点。

  “乘数顺序”之争:不是细节苛求,而是逻辑启蒙

  不少人将“3×8”与“8×3”的区别视为“文字游戏”,认为只要结果正确,顺序无关紧要。但从数学教育的本质来看,这种要求是帮助小学生建立“数量关系对应逻辑”的关键一步。

  从数学原理层面,二者的差异体现在“乘法意义的具象化映射”:“8×3”精准对应题目中“每盘8个(每份数),共3盘(份数)”的现实情境,是“现实问题→数学模型”的准确转化,其本质是“8+8+8”的简化表达;而“3×8”对应的是“每份3个,共8份”,若套用到该题目中,会与“每盘水果数量”的实际意义脱节,沦为单纯的数字计算。对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小学生而言,这种“顺序要求”是理解乘法本质的“脚手架”——他们需要通过明确“每份数”与“份数”的对应关系,真正明白“乘法是相同加数求和的简化运算”。

  若此时忽略顺序差异,直接告知“顺序不影响结果”,孩子可能只掌握“计算技巧”,却缺失“数量关系认知”。后续学习除法、比例、应用题时,容易因“分不清单价与数量”“混淆倍数关系”陷入困境。“乘数顺序”的要求,是为了让孩子在具象情境中吃透数学概念,为后续抽象知识学习筑牢基础。

  小学数学教育培养三大底层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训练的载体,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重点是培养孩子三种可迁移的底层思维能力。

  (一)抽象建模思维

  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是教孩子从杂乱的现实信息中提取关键要素,建立数学模型。以“3盘水果”题目为例,孩子需要完成三步转化:首先提取“每盘8个=每份数,3盘=份数”的关键信息;其次建立“总数=每份数×份数”的数学关系;最后用“8×3”的符号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本质是“抽象建模”的启蒙。

  这种能力在未来生活中应用广泛:做预算规划时,需将“收入、固定开支、灵活支出”转化为收支模型;做项目管理时,需将“任务量、时间节点、人员分工”转化为进度模型。这些复杂问题的解决,起点正是小学时“把水果盘转化为乘法算式”的基础训练。

  (二)逻辑推理思维

  数学的每一步推导都需有依据,让思考有“因果闭环”,不能“想当然”。孩子列“8×3”时,需说清“8是每盘数量,3是盘数,按每份数乘份数列式”,这便是逻辑推理的雏形。这种思维能让孩子明白:“正确结论”不仅需要结果对,更需要过程有依据、逻辑无漏洞。

  生活中,这种思维能帮孩子规避非理性决策:面对网络信息,不会轻信结论,而是会验证信息来源、推敲推理过程;面对消费选择,不会因“买一送一”的宣传盲目下单,而是会通过“单价=总价÷数量”计算实际成本。这些理性判断的背后,都是数学逻辑推理思维的延伸。

  (三)精准表达思维

  数学是精准的语言,每个符号、每种顺序都有明确意义。“8×3”与“3×8”的区分,本质是教孩子“用精准方式表达想法”。既要追求结果正确,也要保证过程清晰、意义明确。这种“精准表达”的意识,是未来学习与工作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与人沟通方案时,不能只说“方案A更好”,而要清晰说明“方案A成本比方案B低20%,效率比方案B高15%”。这些严谨的表达,根源正是数学教育培养的“精准意识”。

  复杂数学突破思维局限,培养高阶能力

  除了小学基础运算,大众对“学微积分、代数、几何有什么用”的疑问也很普遍。事实上,这些复杂数学知识的价值,在于帮孩子突破具象思维的局限,培养更高维度的思考能力。

  首先,复杂数学能培养“抽象思维”。小学数学中的“乘法”可对应“水果盘”“铅笔”等具象事物,但微积分中的“导数”“积分”、几何中的“空间曲面”,都是脱离具体实物的抽象概念。学习这些知识,本质是训练孩子“从看得见的事物,转向看不见的规律”。

  除此之外,复杂数学能培养“问题解决思维”。复杂数学题往往没有唯一解题路径,需要孩子尝试不同方法、调整策略。比如解几何题时,可能用辅助线,也可能用坐标法。这个过程能培养孩子“面对未知的探索能力”——不畏惧“不会做”,而是主动思考“从哪里入手、如何调整、如何验证”。

  从“3×8”与“8×3”的争议到“复杂数学是否有用”的讨论,本质是对数学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数学教育从来不是“培养计算器”,而是通过基础知识点的“较真”,帮孩子建立严谨的思维起点;通过复杂知识的学习,帮孩子打开思维边界。它教给我们的,不仅是计算结果,更是“从混乱中找规律、从模糊中求精准、从已知中探未知”的能力——这些能力,才是孩子应对未来复杂世界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妇女报新一代周刊 1从数学题争议看数学教育的思维培养 □ 田恬2025-09-28 2 2025年09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