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妇女的作用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妇女事业发展,推动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中国妇女始终发挥主体作用,在时代浪潮中用双手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在脱贫致富路上越走越宽
“每月有800元的底薪,每张绣片或者每件绣品都有提成,一个月可增加收入2000多元。”在贵州省台江县南宫乡南宫村村口的妈妈制造扶贫工坊,留守妇女李忠梅凭借精湛的刺绣技艺过上了新生活。全县14个“妈妈刺绣”扶贫工坊带动万余名农村妇女携手致富。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里,妇女始终被牵挂着。中国不仅稳稳托住了贫困妇女的“两不愁三保障”,更在脱贫后设立5年过渡期,以“扶上马、送一程”的暖心政策,在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支持脱贫妇女和农村低收入妇女发展生产、扩大就业、提高收入。
妇女既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2012年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300多万,其中约一半是妇女。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召公镇吴家村村民王喜玲,通过栽种苗木、成立合作社、当“经纪人”,带动404户贫困户入股分红,帮助43户群众种植苗木,使1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大学生村官杨宁背靠苗山,带领江门村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实际行动带动乡村产业脱贫。
广大妇女撑起了脱贫攻坚“半边天”,多重支持更为妇女脱贫致富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赋能让妇女的双手变成了“聚宝盆”。食品加工、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覆盖98.9%的贫困户;“苗绣”“彝绣”等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东西部劳务协作、扶贫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为贫困妇女提供就业机会;电商、旅游等新业态帮助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财政和金融支持让妇女发展的底气更足。脱贫攻坚期间,4500多亿元小额贷款帮助870余万名妇女创业;2021年到2024年,又有192.8万名妇女获得768.3亿元信贷支持。
技能培训为妇女增添了“硬本事”。截至2020年,1021万名贫困妇女和妇女骨干学到了新技能、提升了发展能力;2023到2024年,63.2万名妇女通过“雨露计划”圆了职教梦,妇女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被激发。
在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
中国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妇女参与渠道、提高妇女参与能力、激发妇女创造活力,广大妇女“半边天”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就业创业舞台活力迸发,权益保障有力——
国家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创业创新巾帼行动、巾帼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在“国聘行动”“春风行动”中专门设置妇女招聘专区、举办专场招聘活动,推动妇女就业扩规模、提质量。
与此同时,国家将就业性别歧视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制定《工作场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参考文本)》和《消除工作场所性骚扰制度(参考文本)》,指导用人单位完善相关制度,切实保障女职工合法权益。
政策护航下,妇女就业创业身影愈发活跃。广州T.I.T创意园区4000多名就业者中女性占比超一半,优秀女性创业者奋勇争先;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67家民宿女主人自主创业,成立民宿女主人联盟并评选“最美民宿女主人”,在互帮互助中实现共同富裕。
截至2024年年底,6400亿元贷款帮助849万妇女圆梦创业;2012年以来,妇女就业占比稳定在43%左右,机关国企女性从业者占比比上次普查提高3.6个百分点。在全国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榜上,1821名妇女获得劳模称号,5001名妇女获得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彰显着妇女的实干价值。
科技创新阵地勇攀高峰,破解“卡脖子”难题——
女科技工作者们在前沿阵地啃“硬骨头”,潜心攻坚、勇攀高峰,为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要贡献。
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副研究员、高能所青年特聘研究员唐彬用8年时间让闪烁体探测器技术从无到有,达到国际前沿水平;浙江省宁波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吴慧明一头扎进泥土里,在工地摸爬滚打,首创复合地基技术破解软弱地基难题……在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达到45.8%。
为鼓励女性科技人才发展,国家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制定《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女性科技人才的16项具体措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家项目适当放宽女性申请人年龄限制。同时,依托中关村论坛、浦江创新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设置科技女性峰会和论坛,推动“巾帼科技直通车”助农、助企、助医,为女性科技人才交流学习、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搭建平台。
担当作为走在时代前列
数字经济领域的“她力量”突出。2024年,14147名妇女取得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占比42.3%;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妇女超一半;数字贸易、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就业者中妇女约占三分之一,数字经济性别红利持续释放。
技能提升为妇女建功筑牢基础。“粗略算了下,这几年我的训练时间累计超过1.3万小时。”200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的姜雨荷靠着长期精益求精的训练将操作化为肌肉记忆,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颁奖仪式上,为祖国实现了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妇女既是产业发展的“创新先锋”,也是民族文化的守护者与创新者,为乡村注入新生机。
数字与创新赋能,带动共同富裕——
妇女在乡村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中展现出强劲创造力。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四季春农业园总经理聂珊珊,融合直播电商与传统农业,因地制宜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甘肃省徽县陇上庄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倩娟,通过开设淘宝店铺,创新直播带货,让更多山货“搭网”出深山,累计带动600多户农户成为新农人。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无数乡村妇女正以技能为翼,在振兴路上绽放光彩。2017年以来,“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培训女农民224.1万人次;2022—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妇女1.2万人。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获奖选手妇女占比69.5%;截至2024年年底,获得技术职称的女农技推广员为13.4万人,占比35.4%。
守正创新,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妇女以一针一线、一言一行守护文化根脉,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非遗挑花绣传承人张兰,上百次走进古村老寨挖掘51位民间技艺能手,成立数十个“刺绣之家”,还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古法技艺,为3000余名农村少数民族妇女授课,为非遗传承储备人才。
在国家认定的3997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妇女占2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学员5.1万人次,其中妇女占57%。一大批女性带头人将当地的自然资源、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民族传统文化在妇女手中孕育出新的生命力。
从脱贫攻坚到高质量发展,从乡村振兴到文化传承,妇女的主体作用始终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妇女自觉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紧紧相连,以行动建功新时代,以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持续书写妇女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