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班河大峡谷体验竹筏漂流。王勇/摄

游客在九堰一居云上民宿做剁椒酱。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山间秋意浓,秋风轻抚叶如诗。谷城的秋,是层林尽染的浪漫。”9月25日,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在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举办2025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秋季)推介活动,东道主谷城乡村休闲旅游推荐官向全国各地的游客热情介绍。
从班河大峡谷的激情漂流到老君山村的林间民宿,从五山镇的茶园新景到堰河村的咖啡香韵,作为2024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之一,谷城近年来以“人才+产业+文旅”融合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全县休闲农业每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直接带动4650人就业,用山水魅力与产业活力留住了乡愁。
人才归巢: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馍馍、剁椒、黄精鸡汤、民宿早已是我的标签!”九堰一居云上民宿老板娘亢少飞,此前因城市生活压力大选择回到丈夫的家乡谷城县老君山村。2024年,她在这里建成4栋民宿、8间客房,并配套特色餐饮。与以往单纯在此赏景、吃饭、住宿不同,如今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挽起袖子化身“临时大厨”,亲身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乡村乐趣。
九堰一居最新增设开放式农家土灶台,大铁锅、木锅盖搭配烧柴火的设计,瞬间勾起许多人的童年回忆。“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外婆家的厨房,这种用柴火烧出来的菜特别香!”正在灶台前掌勺的刘先生感慨道。炊烟袅袅升起,锅气蒸腾弥漫,不仅炒出了菜肴的鲜香,更炒出了浓浓的“家”的味道和温暖的乡愁。
“在城市待久了,总想念那份烟火气。”亢少飞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表示,推出这些自助体验项目,正是为了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深度游、体验游需求,“我们希望游客不只是来‘看’的,更是来‘玩’、来‘生活’的。让他们亲手参与制作,能更深刻地感受乡村生活的魅力和农耕文化的内涵。”
乡村游既需山间野趣,也离不开歇脚观景的舒适空间。看着家乡五山镇堰河村旅游发展愈发红火,曾在越南务工、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李长健与妻子赵玲玲毅然返乡创业,于2020年在堰河村民俗园开起乡村咖啡馆。不同于城市里的网红咖啡馆,这家藏在乡村里的小店,处处透着“堰河特色”。夫妻二人深知就地取材的优势,巧用家乡盛产的茶叶、猕猴桃等农产品,研发出一系列独有的特色茶点。不少游客品尝后评价其“用料干净、健康美味”,线上下单将乡村风味寄回家。
如今,这家咖啡馆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成为游客歇脚观景的首选,也成了村里的特色地标。作为谷城乡村旅游的缩影,2024年,堰河村游客接待量已突破了8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占村集体收入的45%。人才回巢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更以独特的乡土特色为谷城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产业升级:筑牢乡村发展“硬支撑”
谷城的乡村产业,始终紧扣“特色”与“融合”两大核心,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退伍军人张建武用17年光阴将班河大峡谷从荒沟打造成栈道绵延10多里、可容纳300人住宿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班河大峡谷以‘体验式旅游’为核心,夏季推出捉鸭子、泼水节、水上拔河等互动项目,秋季策划摸鱼大赛、篝火晚会,极大地提升了游客参与度。”张建武介绍。
为了打响景区名气,他主动学习短视频拍摄和直播技巧推介家乡,一条记录竹筏泛舟的视频收获上亿观看量,如今景区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景区还带动了周边农家乐发展,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形成“景区带乡村”的良性循环,这一模式也成为谷城“以旅兴农”的典型案例。
为了让游客住得舒心,自2016年起,谷城县对老君山村160多户农家房屋进行统一徽派风格改造,粉墙、黛瓦、红窗勾勒出一幅恬淡雅致的水墨乡村画卷。经过多年建设,村庄布局规划成熟,基础设施完善,更打造出规模宏大的樱花谷景区,培育了来自宝岛台湾的钟樱、云南的冬樱等45个品种近4万株樱花。花开时节,绵延10公里的樱花长廊如云似霞,成为游客争相前往的“网红地”。“村里同步推进民宿建设,10座隐山云墅太空舱民宿造型独特,十一期间已被订满,单月带动村集体增收2万元。”老君山村负责人介绍。
老君山村生有鸡头黄精、多花黄精等野生品种,这里建成了500亩黄精种植基地,“君山药谷”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老君山村也逐渐走出“文旅+林下经济”的特色发展之路。游客不仅可以参观黄精种植过程,还能体验“九蒸九晒”传统工艺,临走时还能带走黄精茶、黄精食品等伴手礼。
文旅融合:擦亮乡村休闲“金名片”
“回到祖辈耕耘的茶园,是热爱更是责任!”“茶三代”周平扎根的五山镇,正是谷城茶文旅融合的核心。作为鄂西北最大优质茶叶集散地,五山镇坐拥5.8万亩生态茶园,年产茶叶5000余吨,培育出中国驰名商标“玉皇剑”及裕满春、真武幽兰等知名品牌。
周平回乡之后创新工艺,将茶叶与鲜花按5∶1的比例发酵制成玫瑰红茶,打破传统窨制模式,产品一上市就成了爆款。她还通过“线上引流+线下研学”模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产品复购率达45%,带动周边120余户茶农增收。
玉皇剑茶坛作为茶人文化图腾,每年春茶开采前会举行祭拜仪式,坛中乾坤架、四方神兽尽显古朴韵味。这里还曾举办“襄阳高香茶开园节”“茶香马拉松”等活动。在这里,游客能亲手采茶、观摩制茶,“一芽一叶慢慢摘,才知道好茶来之不易。”前来体验的游客感慨道。
不仅如此,当地还坚持“传承茶文化从娃娃抓起”,将茶文化纳入学校地方课程,引导学生以茶修德、以茶识礼,推动茶文化成为五山大众文化。目前,五山镇近万人从事茶叶产业,户均增收2000元,茶叶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玉皇剑茶博园不仅是茶园,更是“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大中小学生和亲子家庭开展劳动教育与研学活动,开发茶生产体验、茶文化、红色教育等十大系列60多个课程,先后接待游客近百万人。
在谷城,乡村休闲游早已超越看风景的单一模式,实现“自然+文化+体验”的深度融合。从人才归巢到产业升级,从文旅融合到民生增收,如今的谷城,正持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深化“茶旅”“康养旅”“生态旅”等业态融合。未来,随着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这片山水间的乡村,必将吸引更多人前来,邂逅诗意乡愁,共享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