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景韵润
“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当这样的家规家训牌醒目地挂在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好婆婆”张先英家门前时,它不再只是简单的文字,而是成为家庭行事的准则。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家规家训则是家风的“活化石”。各地开展“家风家训亮家门”活动,从村民家门口的一块牌匾、庭院里的一句刻字等小切口切入,通过“找家训、晒家训、做家训”,让原本藏在族谱里、记在长辈口中的规矩,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能践行的日常。
好家训藏在本土文化里,带着家乡的温度。福建省妇联紧盯“传统家庭文化”,收集整理后,编出《福建好家风》《福建家训》《最暖万家灯火处》等读本,让家乡的家训能捧在手里阅读学习;天津市宝坻区妇联请来国学志愿服务队和文史专家,研究《了凡四训》《训儿俗说》和“李氏”“芮氏”等科举世家的家规家训,充实进本地家风资料库,并向公众发布,帮老百姓订家规找参考。
把家训从纸上“请”下来,才能常看常记。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隐水村妇联开展入户走访、开村湾夜话、聚妇女议事,把大家认同的“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等观念做成精美展示牌,村干部送上门,帮着挂上墙,抬头就能见;山西省妇联征集5000多件家风家教楹联,请书法家写成春联,统一印好,发给千家万户。蛇年新春时,这些特别的春联贴满门户,家规家训跟着年味飘进家儿。
家训要照着做才管用。各地积极“践行”,让家训从“挂着看”变成“照着做”,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开起别开生面的家规家训课,帮各民族家庭从日常说话、生活习惯里,找出全家一直践行的家规家训,写好、装裱好,帮着挂上墙,让家训成为日常准则;山东济宁把家训“融”进生活场景,放进村史馆、“微家风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打造了“家风笑脸墙”“家规家训一条街”,推动孔子研究院在各地挂牌,成立十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所,让家训文化传得更广。
从挖本土家训攒“家底”,到玩新鲜花样让家训“亮相”,再到做实功让家训“落地”,这些家规家训正一点点涵养家庭美德,给社会文明扎下坚实的“家”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