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巾帼不让须眉”

——新时代中国妇女事业发展成就系列综述之五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妇女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持续完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大力促进妇女平等接受各级各类教育,加速推进妇女终身教育。女性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科学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女性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绽放出璀璨的人生光彩。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性别差距持续缩小

  17岁那年,家境困难的江西赣州女生庄雨轩成为一名“春蕾女童”,从高二开始每年都会收到“春蕾计划”助学款。2022年8月,她如愿考入北京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用知识改写了人生轨迹。

  作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截至2024年年底,“春蕾计划”累计募集社会资金34.41亿元,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56个民族,为436万人次女童提供助学帮扶,积极助力女性攀登教育阶梯。

  在政策保障和精准施策下,我国教育性别差距持续缩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全国在园幼儿中女童为1694.14万,占47.3%。小学学龄女童净入学率超99.9%,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女生占46.98%,普通高中女生占比49.3%。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达50.76%,较1995年提高14.15个百分点,其中女研究生占50.01%。高等教育招生性别公平得到有效保障,男女比例基本均衡。

  从基础教育的“一个都不能少”,到高等教育的“巾帼不让须眉”,这不仅是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妇女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素养显著提升

  从打破职业选择的性别壁垒,到构建终身学习的成长通道,我国正通过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教育供给,为妇女在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领域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我国先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修改职业教育法,为妇女平等参与职业教育扫清障碍。

  越来越多妇女走进职业院校,在技能学习中实现自我突破。2023年高等职业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占47.4%,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中女生占42.2%。职业教育已成为妇女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路径的重要选择。

  随着妇女终身学习体系更加开放灵活,妇女参加成人教育的人数逐年上升。2023年成人本专科女学生人数564.3万,占56%,比2012年增加277.4万人。女性已成为成人教育的“主力军”。

  从政策层面的“制度保障”,到实践层面的“精准赋能”,我国妇女教育正朝着“更平等、更优质、更普惠”的方向迈进,让 “她力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女性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持续增强

  “我们赶上了科研的好时代!”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张宇佳道出了无数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心声。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女性科研人员申请“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年龄限制由45周岁放宽到48周岁,不仅帮助女性科研人员缓解了家庭与事业兼顾的压力,更让她们能从容深耕科研领域,释放创新潜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推动女性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层层发力,为女性科技人才搭建“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平台。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明确要求“提高妇女利用信息技术参与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则将“提升妇女科学素质”纳入重点任务,从国家战略层面确立女性在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

  为充分挖掘女性特别是女学生在科技领域的潜力,我国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加强科学教育资源对接转化;“科学有她——女生爱科学”“科技赋能女童”“春蕾科技女孩”“女性科学家成长计划”等公益项目遍地开花,激发和培养女学生科学兴趣,在她们心中种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在高层次妇女科技人才培养领域,交流与成长的平台也在不断拓展。自2022年起,全国妇联连续3年组织开展“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研修班”,为科研一线女科技工作者搭建“充电”与 “交友”的桥梁;主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女科学家论坛、承办中关村论坛全球科技女性创新论坛,让中国女科技工作者与全球同行对话交流、碰撞思想;积极筹建“全球数字赋能妇女发展交流合作中心”,推动女性在数字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现跨区域合作。

  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一系列举措让广大妇女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数据显示,202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中妇女达284.6万,比2012年增加169.2万。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探火工程的团队成员,到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技术骨干,再到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破壁人”,女性已成为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广大妇女将把握教育机遇,提升能力素质,以“巾帼建功”的奋斗姿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实践中书写崭新篇章。

中国妇女报要闻 1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巾帼不让须眉”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2025-10-09 2 2025年10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