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载着她们的励志人生,慢慢地被大家传开……高兴时她会给大家唱一首她最拿手的《人生路》,老铁们直说这首歌的歌词是为她而写的,唱出了大山深处的百姓故事。

山上的栗子树

■ 雪樱

  ■ 雪樱

  秋风一吹,山上就能轻嗅出果实成熟的气息,苹果、核桃、石榴、板栗、酸枣等,压得树的枝丫乱晃一气,沉甸甸的,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假期,约三五好友,一起去山上果园里采摘,换上双运动鞋,头戴宽檐草帽,体验了一把当农人的乐趣。臂弯里挎着篮子,篮子里装满沾露带叶的水果,水灵灵的,好像能掐出水来;抓起几颗红枣,衣襟上一擦,嘎巴一声,又脆又甜,一颗一颗,停不下来,直到吃得肚子发胀。

  城东山坳里的公路边上,种有大片板栗树,有百余棵,属于小油栗品种,也零散分布着核桃与花椒树,核桃是山核桃,小而饱满,花椒呢,则是大红袍,但产量不高,与地质和气候不无关系。到了深秋时节,路边上的两三棵柿树长满青皮柿子,等霜降一过,好像一夜之间染红了脸颊,红的更红,如火似霞,从高处俯瞰,不知谁家挂起了红灯笼,一派喜庆。也难怪,总有过路人来“偷”柿子,低处的柿子被够个干净,连不知名的野鸟也飞来抢食,好像按捺不住的兴奋,分享这份纯天然的甜蜜。  

  这户人家是一对母女,老太年过七旬,女儿刚满40岁,她们是从附近村庄搬过来的,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七八岁时,女儿患上一种免疫系统疾病,病情发展很快,导致双腿瘫痪,长年靠吃药维持。后来,老太咬咬牙,决定自己照顾女儿,儿子一家周末也过来帮忙。庄户人家靠天吃饭,她喂养了几只羊,每天爬山割草、放羊,眼看它们一天天肥了起来,没想到那年临近年关该出手时被人偷了,她心疼得好些天吃不下饭。

  从那以后,她改种板栗树。松土、栽苗、移植、施肥、剪枝,侍弄树苗就像养孩子一样,跟着节令走,反正闲不住,走着走着就是一年将尽,四季轮回。头发添了新雪,后背佝偻如山峰,站在板栗树下,她显得那么单薄,像影子一般,似乎一阵大风就能被吹走。山上没有水源,她用地盘车从山下运水回来浇树,后来有个好心人自掏腰包给她打了一眼机井,彻底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

  山上的生活,缓慢,枯燥,又劳累得很。老太把那些板栗树当成命根子,时间久了,板栗树也生出感情来,树间涌动出说不清的温存气息。她盼着秋天,盼着丰收,卖了板栗给女儿治病。中秋前后打栗子,她从村里雇几个老乡来帮忙,他们穿着旧迷彩服,持竹竿打栗子,很高的地方,还要爬到树梢。老太跟在后面弯腰“捡漏”,落在草丛里的栗子球,不要就浪费了,“当天得捡干净,要不然松鼠都嗑光了。”她说道。有时候,傍晚干活的人走了,她打着手电筒继续捡栗子,挨着树下一遍遍翻找,好比地毯式搜索,每次都能捡回小半布袋。

  大地从不辜负农人,但农人必须付出艰辛劳动。打下来的板栗带着硬壳,外观像一一只小刺猬,扎手,里面裹着四粒或三粒栗果,有的圆形,有的椭圆形,像是开盲盒般的惊喜。印象中,那种半圆弧状的栗子最甜,带有白色的绒毛,也好剥壳。手工剥壳的确是个不小的工程。她换上胶鞋,戴上胶皮手套,脚踩一下,手剥一下,边剥边分拣,筛出那些干瘪或有虫眼的栗果。日头升起,日头又落下,一天天就这样从指缝间溜走了,她手底下的活,却并不见少了多少。有些时候腰疼得厉害,躺到床上歇歇,缓过劲来,她继续埋头给栗子剥壳。

  他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一根网线连通大山外面的世界。女儿在家中开直播带货,也卖自家种的农产品,能够有部分收入补贴生活。板栗载着她们的励志人生,慢慢地被大家传开,有人下单支持,有人要栗子仁,有人预订板栗树苗,更多的是一些回头客……老太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露出笑容,手上的活也快了起来,好像瞬间有了节奏感。“感谢网友们支持,我们家的栗子又面又甜!”她凑到镜头前,说道。高兴时她会给大家唱一首她最拿手的《人生路》,老铁们直说这首歌的歌词是为她而写的,唱出了大山深处的百姓故事。

  板栗走出大山,全靠快递运输。山上交通不便,快递员过不来,得自己到镇上站点送货。板栗称重、装袋、打包、贴物流面单,老太干得很卖力,根本顾不上吃饭,能多卖出一单,就多一分希望。一颗颗板栗栉风沐雨,吸纳自然精华,沾着她的手泽。那是一双笨拙的长满故事的手,早已磨得没了指纹,老茧纵横,指头肚皴裂,缠着一层层黑胶布,还伴有疼起来就睡不着觉的腱鞘炎。那双手沉默不语,却见过世面——栽苗、剪枝、浇水、剥壳、打包,从山间到城市,从枝头到餐桌,变成烤栗子、栗子糕、栗子鸡,以及名目繁多的小零食、小佐餐、小甜点,为城里人的生活增添美味。她送一袋袋板栗走出大山,就像送走自己养育的孩子,带有体温的板栗,成为她的精神寄托。

  去年冬天,有朋友坐火车专程来探望她们母女俩。老太笑得合不拢嘴。她转身走向屋前的空地,找来铁锹,从一堆沙土里面翻呀翻,滚出一些大小均匀的“黑蛋蛋”。她弯腰剥开一个,塞嘴里嗑一下:“还是那个味,原汁原味的板栗!”原来,秋收时她留出一小撮板栗,埋进沙土里,水分被锁住,吃个保鲜呐。

  老太一溜小跑,抱来木柴,支上架子,生起炉火,投进板栗,“砰”的一声,又“砰”的一声,一簇簇炉火照亮脸膛,发出毕毕剥剥的声响,不一会儿就弥漫出香炽炽的煳气。她掀起一个熟板栗,在手掌上倒来倒去,嘴里嘶嘶哈哈吹气,眼睛眯成一条线,对客人说道,“趁热吃,甜不甜!”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吃上自家种的板栗,她认为是件很自豪的事情。

  一缕缕白烟顺着烟囱云游天空,屋子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屋外土狗狂吠,大白鹅和公鸡相互“打架”,斗过来斗过去的,那是人世间最动人的风景吧。

  没有吃过板栗的秋天是不完整的。板栗甜糯,果仁滋补,入药、蒸煮、制糕、做菜皆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两次写到板栗:一次是第19回袭人要吃“风干栗子”,一次是第37回重阳节的点心“桂花糖蒸新栗粉糕”,装在“缠丝白玛瑙碟子”里,仅凭想象一下就会觉得既美味又风雅。当季板栗蒸熟,磨成粉状,拌以糖桂花做馅料,用糯米粉和成面皮包好,倒入提前备好的花样模具里,压成花糕,入锅蒸熟,即可食用。曹雪芹不惜笔墨写新栗粉糕,重在写“送糕人”的无分别心——贾宝玉把园子里新结的果子,与姑娘们分享,且用精致小盘点缀,物之美好氤氲爱之深情,哪怕转瞬即逝也是永恒。

  山上的老太,姓刘,遂起名“刘姥姥”,与大观园里的刘姥姥一样的风趣幽默。又是一年秋季瓜果飘香,不知山上的板栗树收成如何?种栗子树也是播种梦想,刘姥姥贩卖的不仅是又面又甜的板栗,还有内心深处的信念和希望。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什刹海 6山上的栗子树 ■ 雪樱2025-10-09 2 2025年10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