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路由器”到唐代“委屈陶俑”,这样逛博物馆才有趣

□ 田恬

  □ 田恬

  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想让孩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历史文化。但不少家庭的逛馆之旅却成了“打卡式游走”——跟着人流走完全程,看了一排排展品、拍了几张照片,回家却什么都没记住。其实,逛博物馆不只是看展览,更重要的是找乐趣,尤其对中小学生来说,选对方法,哪怕只聚焦一两件展品,也能收获满满。

  用“网红文物”勾起好奇心

  对中小学生来说,太多展品可能会让他们失去观看的耐心,不如提前和孩子一起挑选宝藏,从造型有趣、故事生动的“网红展品”入手,让好奇心成为逛博物馆的向导。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彩绘陶俳优俑,绝对是“吸娃神器”——它高27.3厘米,揣着手,双眼紧闭,眉头紧锁,嘴巴瘪成了八字形,肩膀一耸,尽显无奈之态,活像个被大人批评后偷偷委屈的小朋友。出发前,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查一查:这个“小委屈”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古人要把它做成这样?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博物馆,孩子看到陶俑时,就会主动观察“它的衣服上有没有花纹”“它的手放在哪里”,想从细节里找到答案。

  要是孩子对“奇怪的发明”感兴趣,安徽博物院的“春秋路由器”五柱器绝对能吸引他。这件文物高约31厘米,底座是正方形,上面立着五根圆柱形的“柱子”,和家里的路由器长得几乎一模一样。提前和孩子一起对比“文物路由器”和现代路由器的照片,孩子会忍不住问“2000多年前的人,也需要‘连Wi-Fi’吗?”考古学家现在也没完全确定它的用途,有人说它是祭祀用的礼器,有人说它是古人放东西的架子,咱们去博物馆看看它的细节,说不定你能想出新答案呢。这种带着疑问去探索的方式,会让孩子把逛馆当成解开谜题,主动性自然就提上来了。

  还有洛阳博物馆的北魏彩绘陶牵手女俑,两个梳着高发髻的女子并肩站着,手紧紧握在一起,衣服上还残留着淡淡的红色和黄色颜料,看起来像一对正要一起玩耍的好朋友。提前告诉孩子“这两个姐姐生活在1500多年前,那时候的女孩子也喜欢和好朋友手拉手逛街、聊天”,孩子会觉得“原来古人的生活和我们这么像”,逛馆时就会更愿意去观察“她们的衣服是什么款式”“她们的鞋子长什么样”,甚至会模仿她们牵手的姿势拍照,把文物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在互动中熟悉文物

  到了博物馆,不少家长习惯让孩子“安静看、认真听”,可对中小学生来说,“动起来”“玩起来”才能真正理解文物。不用怕孩子“闹”,只要引导得当,听讲解、找细节、做互动,都能让冰冷的文物变成“会讲故事的朋友”。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不懂历史,但带着孩子玩游戏也能加深孩子对文物的印象。比如看陕西考古博物馆的石雕人头,这件文物出自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年,石头做的“脸”上,夸张的表情被网友各种解读为“尴尬”“开心一笑”。它还有二十多位小伙伴,可以凑出一套完整表情。家长可以和孩子比赛:“咱们来找一找,这个‘石头人’有没有眉毛?它的耳朵在哪里?”孩子会睁大眼睛仔细看,甚至会拿出手机拍下来,放大了找细节。还可以玩 “表情模仿秀”,让孩子学石雕人头的表情,比一比“谁学得更像”,孩子在笑声中,就记住了“4000年前的古人,会用石头做‘表情包’”。

  有些博物馆还会设置“互动体验区”,一定要带孩子试试。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VR体验区里,在12K超清光影的加持下,唐墓壁画《马球图》《狩猎出行图》《客使图》中,唐长安的市井喧嚣与宫廷华美,扑面而来。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的参观者体验到了一场“穿越浙江一万年”的时空之旅。戴上AR眼镜,万年前的炭化稻米重现生机,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清晰运转……

  如果孩子还想深入了解,还可以一起查资料。比如孩子对铜奔马感兴趣,回家后可以一起看纪录片片段,了解“它是怎么被发现的”“为什么它能成为中国旅游标志”,甚至可以找一找“古代还有哪些造型奇特的马文物”。比如告诉孩子“除了铜奔马,唐代还有唐三彩马,有的马身上有花纹,有的马还背着行李,像是要去旅行”,孩子会觉得“原来文物还有这么多‘小伙伴’”,慢慢就会主动去关注更多历史文化知识。

  其实,对中小学生来说,逛博物馆的意义,不是记住“公元前多少年”“文物材质是什么”,而是感受到“历史很有趣”“古人很聪明”。从一件孩子感兴趣的“网红展品”开始,提前做功课、现场玩起来、事后留个痕,就能让博物馆之旅变成孩子喜欢的文化冒险,让知识在快乐中慢慢积累。

中国妇女报新一代周刊 1从春秋“路由器”到唐代“委屈陶俑”,这样逛博物馆才有趣 □ 田恬2025-10-11 2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