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 绿茵逐梦

■ 吉林代表队 苏晓蕊

  ■ 吉林代表队 苏晓蕊

  跨越山海的回响

  当列车碾过最后一段铁轨,窗外的白杨渐渐染上熟悉的吉林秋色,姑娘们攥着手里的“团结奖”奖牌,忽然有人轻声笑了:“原来从鸡脖到鸡尾,要走这么远啊。”车厢里的沉默忽然被打破,那些藏在汗水与欢笑里的日子,像被风吹开的经卷,一页页在记忆里铺展开来。

  舌尖与眼眸里的远方

  出发那天的站台还飘着初秋的凉雾,我们揣着忐忑与期待,把吉林的霜花装进背包。当飞机降落在西北的土地上,第一口空气里就混着孜然与瓜果的甜香——这是与家乡截然不同的味道。接待我们的姐姐,带着新疆人独有的气质迎面走来。

  后来才知道,这趟旅程的惊喜远不止于舌尖。在学通用语活动上,鞠萍姐姐的讲解深入浅出。活动室的角落里摆着新疆乐器,弹布尔的弦音脆生生的,像枝头的鸟儿在欢呼雀跃。

  古城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我们跟着领队姐姐慢慢走。她是个笑起来十分甜的新疆姑娘,说起古城的故事,她眼睛里闪着光。“那座塔有三百年了,”她指着远处的阁楼,“传说以前的商人从这里出发,带着丝绸走丝绸之路呢。”街边的小店挂着刺绣背包,针脚里藏着葡萄藤与石榴花,我站在橱窗前看了又看,终究还是没舍得买——总想着,要带着更好的成绩再来,才配得上这样的精致。

  绿茵场上的成长课

  与四川队的比赛是在午后,阳光把草坪晒得暖洋洋的。开赛前队长拍着我们的肩膀说:“别慌,就当在吉林的训练场踢。”可当哨声响起,对方球员带着球冲过来时,我的心跳声盖过了观众的呐喊。四川姑娘的脚法灵得很,像踩着鼓点跳舞,好几次差点突破防线,是门将丽丽扑过去用身体挡住球,膝盖在草坪上蹭出红痕,她爬起来笑笑说:“没事,再来!”

  下半场我们调整了战术,前锋卓子借着对方后卫的空档,一脚抽射把球送进网窝。那一刻替补席的姑娘们全跳起来,防晒霜混着汗水往下淌,却没人顾得上擦。终场哨响时比分停在1∶1,我们和四川队的姑娘在中场握手,她们说:“你们踢得真拼。”我们说:“你们的配合才叫绝。”原来竞技场上的对手,转身就成了互相竖大拇指的朋友。

  和广东队的对决则像一堂猝不及防的“清醒课”。对方球员基本功扎实得很,传球时连脚背绷起的角度都分毫不差。我们先前赢了几场热身赛,难免有些飘飘然,可真正站在赛场上才知道,山外有山。中场休息时,大家都说:“别垂头,咱吉林人输球不输气势。”下半场我们拼得更狠了,后卫豆豆为了断球摔在地上,胳膊肘擦破了皮,她咬着牙说:“接着踢。”可终场的比分还是让我们红了眼眶。

  颁奖时我们的“团结奖”是意料之中的,工作人员说:“吉林姑娘好样的。”我忽然明白,奖杯不是全部——那些摔倒了又爬起来的瞬间,那些互相递水、帮对方贴创可贴的时刻,才是比奖牌更亮的光。

  带着星光再出发

  返程列车上,姑娘们把照片摊在小桌板上看。我们聊起要加练的项目、该怎么改进战术、下次比赛要和四川队再踢一场友谊赛……忽然有人说:“这次可惜没进八强,但咱知道了差距,也攒了劲儿,这就够了。”

  是啊,这一路跨越万水千山,我们见过不同的风景,遇见过温暖的人,更在赛场上看清了自己。那些遗憾会变成垫脚石,那些欢笑会变成星光,照亮回去的路,也照亮下次出发的方向。

  列车快到站时,姑娘们收拾好背包,互相拍拍肩膀。我知道,回到训练场,霜花会落在我们的球衣上,汗水会浸湿草坪,但只要想起这趟旅程里的暖,想起“吉林加油”的声音,我们就会像春天的白杨,使劲儿往上长。

  下次赛场见——到那时,我们会带着更硬的骨头,更暖的心,告诉所有人:吉林姑娘从来不怕输,更敢赢。

中国妇女报新作 3石榴花开 绿茵逐梦 ■ 吉林代表队 苏晓蕊2025-10-11 2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