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促性别平等恰逢其时

——访联合国妇女署亚太区域主任克莉丝汀·阿拉布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蔡冷玥

    克莉丝汀·阿拉布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蔡冷玥

  “中国政府举办这样的活动,邀请全球各个地区的领导人齐聚一堂,探讨性别平等这一关键议题,且正值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30周年之际,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联合国妇女署亚太区域主任克莉丝汀·阿拉布说。

  全球妇女峰会于10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峰会召开前夕,来华参会的联合国妇女署亚太区域主任克莉丝汀·阿拉布接受了央视《高端访谈》的采访。她对全球妇女峰会的召开表达了强烈期待,并指出各国携手持续推进性别平等事业至关重要。

  阿拉布表示,目前,距离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实现期限仅剩5年时间,但全球范围内所有与性别平等相关的目标均未按计划推进。她认为,形成这一阻碍的最大挑战源于一种“默认歧视”的社会规范假设,它假设了女性适合的社会分工。虽然在立法、教育等层面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体系,无论是社区、学校还是职场,“默认歧视”仍存在。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个人选择,但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女性应该照顾她们的父母、祖父母、丈夫的父母,她们在外工作,同时还负责抚养孩子。”阿拉布说。

  与此同时,阿拉布提到,当前全球正进行的多场战争中,冲突地区妇女的死亡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世界各国提交的最新报告显示,超过24%提交报告的国家认为,推动性别平等存在阻力。

  “中国政府举办此次全球妇女峰会让各国共同探讨有效举措,分享成功经验,借鉴彼此应对差距的方法,时机非常恰当。”阿拉布说。

  阿拉布表示,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将妇女议题和性别平等纳入“南南合作”框架,并且自联合国妇女署成立以来,中国始终保持该机构前25大资金捐助国之一地位,对此,阿拉布表达了赞赏。同时,在她看来,中国妇女事业发展的诸多经验也值得其他国家学习。

  对于如何纠正“默认歧视”的社会规范的假设,阿拉布认为,要根植于我们在生活中每天切实看到的东西,所以女性的领导、教师、校长、医院负责人等角色很重要,这些组成了我们对于领导者的印象和理解。我们可以在中国看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中国在妇女发展领域勇于创新,并且能迅速将这些创新举措规模化推广。中国为女性创造了约570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中,约55%是女性。此外,中国的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各级教育性别比例也已基本持平。中国还通过立法在多个层面加强女性权益保障,这些举措均意义重大。我们的数据显示,若能消除男女之间的数字鸿沟,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加超过万亿美元。”阿拉布表示,在此领域,中国的实践为全球提供了宝贵范例。政府通过大力投资于女性的数字技术能力,将其作为提升生产力和促进平等的双赢策略。中国不仅目标清晰、规划明确,并且持续推进,期待中国的行动能持续下去。

中国妇女报全球妇女峰会特刊 30共促性别平等恰逢其时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蔡冷玥2025-10-13 2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