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妇女峰会上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中国技术为非洲母亲播下“希望种子”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邵伟

    9月7日,在马达加斯加,湖南省妇联代表团在田间与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沟通交流。(湖南省妇联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邵伟

  作为全球妇女峰会配套活动,“数智赋能妇女和女童成果展”10月14日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展。成果展上,一张色彩明快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马达加斯加晴朗的天空下,一片开阔的水稻田泛着粼粼水光,几名当地妇女手握着翠绿的水稻秧苗,正与远道而来的中国湖南省妇联代表团成员们热烈交流。她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和对未来满满的憧憬。

  这张定格于2025年9月7日的照片,不仅是中非友谊的见证,更是“非洲母亲新农场”项目在非洲大陆播下希望种子的生动缩影。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土地、技术与女性力量交织,共同谱写脱贫致富、赋能发展的新故事。

  破土:从“看天吃饭”到“科技赋能”

  非洲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原海拔逾千米,降雨集中。然而,这片本应孕育生机的土地,却因传统稻种适应性差、水利设施落后、化肥匮乏等原因,长期让生活于此的农民,尤其是承担着繁重农业劳动和家庭责任的妇女们,陷入“付出与收获不匹配”的困境。

  29岁的姆博拉蒂亚娜就是其中一员。作为一名年轻的母亲,她眼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地里的收成却始终微薄,内心的焦虑与日俱增。“与那些有经验、掌握技术的农民相比,我们明显落后。”她的话语中透露着无奈,也饱含着对改变的热切渴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想接受培训,希望有更好的生活。”

  转机,伴随着中非合作的深化而来。为落实“中非妇女论坛联合倡议”,以及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兴农惠民伙伴行动”“人文交流伙伴行动”,湖南省妇联充分发挥“联”字优势,联合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企业及社会组织,共同发起“非洲母亲新农场”项目,旨在通过“政府搭台、科技支撑、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方式,为非洲妇女带来实质性帮助。

  今年9月,姆博拉蒂亚娜和许多像她一样的妇女,参加了湖南省妇联联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氏种业在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举办的“非洲母亲新农场”项目远程杂交水稻技术培训。远在中国长沙岳麓山实验室的5名专家通过视频连线,围绕杂交水稻种植要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为学员答疑解惑。

  随着“非洲母亲新农场”在马义奇镇农业基地挂牌,今后这样的农技培训还会持续。姆博拉蒂亚娜紧蹙的眉头终于舒展,取而代之的是自信的微笑:“通过培训,我觉得种田能够成为真正的依靠,能够养家糊口、送孩子上学。”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

  这不仅仅是姆博拉蒂亚娜一个人的改变。据统计,项目启动以来,已为1862名非洲妇女提供了技能培训,帮助1150人获得了就业机会,初步改善了950个家庭的生活条件。知识的种子一旦播下,便在希望的田野上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生根:“三八红旗手”飘扬在非洲大陆

  “非洲母亲新农场”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推进。湖南省妇联深知,赋能妇女发展,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为此,湖南省妇联积极链接各方资源,将中国的“巾帼力量”直接输送到非洲一线。

  9月10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一场项目座谈会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到来:湖南明意湖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洪梅从湖南省妇联主席杨兰英手中,郑重接过“全国三八红旗手工作室”牌匾。这标志着湖南省首个海外“全国三八红旗手工作室”正式在非洲落户。

  作为成功的女企业家和全国三八红旗手,李洪梅的加入,为项目注入强大的产业动能。她在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建立的手机膜工厂,已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希望之地”,通过赋能培训解决了200多名当地员工就业。如今,她的视野与“非洲母亲新农场”项目紧密相连。“一方面,我们有加速拓展非洲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能解决大量非洲女性就业,并为非洲女性和家庭赋能。”李洪梅表示,这个海外工作室将致力于为促进非洲性别平等和妇女赋能、提升妇女儿童就业和生活水平贡献更多的湖南巾帼力量。她计划建立更多的海外仓和工厂,让更多非洲女性不仅获得一份薪资,更能掌握改写人生命运的钥匙。

  与此同时,项目的合作网络也在不断拓展和夯实。湖南省妇联代表团访问非洲期间,与马达加斯加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部、粮食主权国务秘书部签署了三方合作备忘录,并为索阿维那职业技术学校挂牌“非洲母亲新农场”。马达加斯加政府对此表示热烈欢迎,粮食主权国务秘书部前部长拉扎纳马海法表示,该项目有助于减少贫困、提高家庭营养并增加农村女性收入。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部前部长拉苏卢阿里苏阿则盛赞这是成功的南南合作,体现了两国为农村社区创造更繁荣、更公平未来的共同承诺。

  从科研院所的技术输出,到女企业家的产业落地,再到政府层面的协议保障,“非洲母亲新农场”项目构建了一个立体、多元的赋能体系,让合作的根系深植于非洲土壤。

  连心:文化交融播种友谊“新种子”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非洲母亲新农场”项目团队深知,真正的赋能与发展,不仅需要“硬技术”的援助,更需要“软文化”的联通和情感的共鸣。项目在推进技术赋能的同时,也精心编织着中非人民, 特别是下一代之间的情感纽带。

  在湖南省妇联代表团访问期间,一场名为“手牵手、心种子”的中非儿童文化交流活动温暖上演。来自长沙市实验小学马栏山文创学校的孩子们,为远在马达加斯加和肯尼亚的小伙伴们准备了精心制作的礼物。当这些承载着中国孩子友谊的礼物送到非洲儿童手中时,喜悦与感动在活动现场弥漫。非洲的孩子们则用稚嫩的笔触创作画作,请代表团带回中国作为回赠。一来一往间,中非友好的“心种子”悄然种在了孩子们纯净的心田。

  项目的实施还得到了当地孔子学院、华人华侨妇女联合会、湘籍企业家和中非友好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各方力量汇聚,共同探索“语言+技能”“文化+旅游”“农户+订单”等创新模式,旨在帮助非洲妇女提升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推动妇女全面发展。

  从姆博拉蒂亚娜田里长势喜人的杂交水稻,到李洪梅手中传递的“全国三八红旗手工作室”牌匾,再到孩子们手中交换的礼物与画作,“非洲母亲新农场”项目所呈现的,是一幅多维赋能、综合发展的生动画卷。它不仅仅关乎粮食的增产、收入的增加,更关乎技能的提升、机会的创造、文化的理解和心灵的贴近。

  这张成果展上的照片,记录的只是一个瞬间,但其背后,是无数中非建设者共同努力的故事,是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和谐乐章,更是无数像姆博拉蒂亚娜这样的非洲母亲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点亮家庭希望的开始。在那片充满潜力的非洲田野上,由中非妇女共同播下的种子,正迎着阳光,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力生长。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3中国技术为非洲母亲播下“希望种子”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邵伟2025-10-17 2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