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藏大爱 家国两相依

——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谢亮家庭

    谢亮父母整理孙辈的奖状和荣誉证书。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摄

    谢亮一家在国防科技大学校史馆合影。受访者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刘国顺 黄文雷 冯强

  初秋暮晓,微凉晚风拂过广西南宁青秀山。

  走进谢亮父母家,电视柜旁堆叠的奖状格外惹眼——红色的封面、烫金的字迹,有的边角微微泛软,却被仔细地压得平展,像是藏着一整个家庭的骄傲与温度。

  今年7月,谢亮荣获“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这些都是我孙女、孙子的奖状。”谢亮的母亲梁美华拿起最上面的一张奖状,自豪地说,“在孩子们心里,可是有个军人爸爸做榜样呢!”

  从小树立从军报国理想

  对于谢亮的父母而言,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见证了儿子一路走来追逐理想的坚守与担当。

  “这孩子上学时就爱看书,读长征故事入了迷,红军过草地啃草根、爬雪山顶寒风,不畏艰险、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深深打动了他,他还执意要把名字改成谢红军呢。”谢亮父亲笑着说。

  这份对军人职业的向往,在谢亮填报高考志愿时变得格外坚定。他认真地对父母说:“我已经想好了,大学就报国防科技大学,我一定要考上军校,从军报国。”

  对理想的执着,从谢亮入伍那天起,就化作了脚踏实地的行动。

  训练场上,他总比战友多练半小时,哪怕一个动作不够标准,也会反复琢磨、反复练习,直至完美;执行任务时,无论遇到恶劣天气还是紧急突发状况,他始终冲锋在前,从没有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句累。

  如今,提起当年的选择,谢亮父母总说:“那时候虽有不舍,但知道他选的是自己热爱的路,就全力支持。”看着儿子收获“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荣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使命,他们感慨:“他没让自己失望,也没让我们失望。”

  2024年,谢亮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二等功。他的母校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铁五中特意举办了“为二等功臣谢亮送喜报仪式暨国防教育主题活动”,邀请他回到校园。

  站在熟悉的操场上,谢亮动情地分享着自己的成长故事:“初中时代的我就特别热爱军事,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军人。”

  面对台下朝气蓬勃的学弟学妹,他更是送上殷切勉励:“希望大家勤奋学习、努力上进,用燃烧的青春追逐美好的梦想,以不懈的奋斗勇攀人生的高峰,将来为强国强军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界碑旁的“成长课堂”

  “我的爸爸谢亮荣获‘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他2000年入伍……”梁美华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作业本,里面是谢亮女儿小羽用工整字迹抄写的爸爸的主要事迹。问起缘由,小羽说要把爸爸的故事写下来,跟同学们讲,让大家都知道自己有个优秀的军人爸爸。

  梁美华说:“谢亮立了二等功后,他把那枚亮闪闪的奖章一带回家,小羽的表姐、表哥就围了上来,争着抢着要戴在胸前合影,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骄傲。在这个大家庭里,谢亮就像一道温暖的光,成了孩子们心中最崇拜的人。”

  谢亮的妻子许昱一直珍藏着一张2018年的父子合影。广西某边防哨所前,6岁的小哲踮脚抚过界碑,谢亮将手搭在儿子手背上,两人目光坚毅,界碑上“中国”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许昱说,当时就是想让孩子亲眼看看,爸爸守护了十几年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模样,才特意带孩子赶到哨所。面对儿子“这些坑洼是打仗留下的伤疤吗”的疑问,谢亮缓缓蹲下,眼神温柔又坚定:“这不是伤疤,是界碑和爸爸一起守护祖国的勋章。”

  后来,小哲在学校演讲比赛中声情并茂地讲起“爸爸和界碑的故事”,台下不少同学红了眼眶。许昱感慨:“他或许不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却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生动的教科书。”

  小哲的历史课外书上,父子俩用红笔圈出重点战役。谢亮指着地图上蜿蜒的国境线,轻声讲述:“1979年,这条河对岸曾发生过激烈战斗……”书本上冰冷的年份与数字,在父亲的讲述中,成了孩子心中滚烫的记忆。谢亮总对儿子说:“教你学历史,是想让你明白,我们脚下的土地究竟承载着怎样的分量。”

  如今,小哲已通读《中国边防史》,书页间夹着父亲当年从边境寄来的界碑拓片。那粗糙纹理里,藏着父亲的坚守与牵挂。

  2023年盛夏,谢亮完成重大任务后,特意申请休假,陪小哲去内蒙古包头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决赛。

  紧张的比赛现场,平日里在训练场上雷厉风行、不苟言笑的谢亮,举着写有儿子名字的应援手幅,眼神专注又认真。当小哲捧着沉甸甸的奖杯,兴奋地扑进父亲怀里时,轻声说道:“爸爸,我一直以你为榜样,你守好祖国的界碑,我就努力守好自己的梦想,以后还要成为让你骄傲的人。”

  岁月里的“家国约定”

  “长路漫漫 我们并肩前往 存下四季 把故事拉长……”首饰盒最深处压着一张泛黄信笺,刚劲字迹传递着特别情谊, 这是许昱藏了十几年的情诗,每个字都在诉说着那些跨越山海的牵挂。

  军人的世界不只有钢枪与边防,他们早已把家国情怀酿成了岁月里的甜。

  许昱总忘不掉第一次见谢亮的经历。那时谢亮在深山戍边,她在边防训练场的铁丝网外,望见了心心念念的身影。谢亮穿着洗得发白的迷彩服,身姿挺得像青松,南疆烈日把他的脸晒得黢黑,额角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在下巴尖聚成小水珠,却顾不上擦。他正带着新兵站军姿,一站就是两小时,嗓子喊得沙哑,双手却不停地耐心帮新兵调整肩线、纠正脚尖。

  “丫头别心疼,戍边的兵,不晒得黢黑、练得皮糙,怎么守得住这满山满岭的疆土?”父亲的话让许昱更懂了谢亮肩上的重量。

  日子在一次次分别与重逢里度过,谢亮的工作地点换了一处又一处,从边防深山到沿海哨所,因任务调岗更是常事。在许昱心里,哪怕只隔一座山、一条河,能收到他托战友捎来的家书,心里就满是踏实。

  有一次,谢亮执行紧急巡逻任务时摔下陡坡,膝盖缝了七针,他怕许昱担心,信里只字没提,只轻描淡写说,“最近训练不忙,食堂的冬瓜汤很鲜。”

  直到半个月后,战友家属偶然提起,许昱才得知真相,攥着电话哭了好久,再跟谢亮视频时,却只笑着说:“下次注意安全,我还等着跟你一起看木棉花呢。”

  谢亮用双脚丈量国境线的每一寸土地,把对家的牵挂,都融进了守护家国的誓言里。

  一次视频通话中,谢亮身后立着鲜红界碑,“中国”二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许昱看着他眼角新添的细纹,轻声说:“守好国才能护好家,你守着国,我守着家,咱们这样,也算并肩作战了。”

  如今,谢亮调到了新的岗位,有了新的使命。许昱则坚守在大学讲台上传道授业,去年还被学校评为优秀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路上默默地发光发热。

  这么多年来,在谢亮心中,“守好国才能护好家”不是一句空话,是他在边境巡逻路上踏出的坚毅步伐,是他在军事设施改造中投入的心血智慧,是他在联合演练指挥时迸发的果敢担当,是他在新型装备钻研时怀揣的执着热忱,是他在练兵备战中付出的不懈努力。

  而在许昱心里,这句话是她站在讲台上传授的责任,是她在家中等候时点亮的灯火,更是他们这个军人家庭最朴素、最动人的信仰——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他们守着各自的岗位,也守着彼此,守着共同的家国。

中国妇女报军旗飘飘 4小家藏大爱 家国两相依 2025-10-18 2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