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课 告别“课上感动,课后不动”

□ 田恬

  □ 田恬

  “道理都懂,就是没用”“课上感动,课后不动”“学校单打独斗,效果打折扣”——这些吐槽精准道出了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早已明确方向:心理健康教育需从“少数人干预”转向“全体人培育”,从“课堂孤岛”转向“全域浸润”。只有让心理教育告别“说教”,真正贴近学生需求、融入日常场景,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从“口号灌输”到“需求匹配”

  不少学校将本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课程,窄化为仅针对“问题学生”的补救性辅导,让多数孩子错失了心理健康成长的契机;有些课程充斥着“你要乐观”“学会沟通”等空洞口号,既没有触及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人际矛盾等真实困惑,也无法贴合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需求,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听着都对,用着没用”的疏离感。

  面对这样的困境,多所学校开始从学生真实需求出发,构建分层分类的内容体系。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以“做润泽生命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为理念,针对不同学段设计差异化课程:低年级通过《我的自画像》《朋友多又多》等绘本课程,帮助孩子完成入学适应与自我探索;中年级借助《当生气来临时》《我也会嫉妒》等情绪主题课,预防心理问题萌芽;高年级则围绕“悦纳自我”开设生理认知、理想规划等课程,应对青春期前期的成长困惑。这些具象化的教育设计,远比抽象的口号更能触动心灵。

  从“单向灌输”到“沉浸体验”

  不少学校的心理课程仍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偶尔辅以简单的心理测验,既缺乏学生喜爱的互动环节,也没有将心理素养培养融入日常场景。事实上,哪怕PPT做得再生动,没有实践体验,学生转眼就忘,更谈不上把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这种单向传输的结果,往往是“课上感动落泪,课后我行我素”,课程效果大打折扣。

  为打破这一僵局,沉浸式体验成为学校改革的核心方向。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小学构建“有理、有爱、有心、有趣、有力”的五维体系,其中“有趣活动”板块让心理教育融入日常:每天早晨的“紫荆晨礼”,通过泡泡、糖果、舞蹈等欢迎仪式,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开启一天;心理空间内设置电话、信箱、游戏室,学生可自主选择个体或团体活动,释放情绪压力;学校举办的“你笑起来真好看”心理健康节,涵盖心理绘画、剧社、行为艺术等多元形式,让孩子在创作中深化心理认知。

  从“单打独斗”到“全域合力”

  心理教育本应是家校社共同的责任,现实中却常沦为学校的“独角戏”。学校精心策划的亲子心理活动,常因家长认为“与学习无关”而参与度低迷;教师发现学生情绪异常后,要么因“不懂如何沟通”不敢联系家长,要么因家长“不重视”导致干预中断。

  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小学注重家校协作的重要性,一方面建立“教师减负清单”,通过“零考核”、团体辅导、特需项目组为教师托底;另一方面构建三级家委会,开展家长课堂、沙龙、“紫荆夜校”等活动,还开发《凝视》《木偶》等心理剧,编写“五好家长”评价标准,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心理教育。

  清远市第一中学则通过“递进式+任务式”课程推动协同,如“亲子关系”主题中,“以爱之名”活动让学生与父母坦诚对话,“家庭公约”制订环节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既改善亲子关系,也让家长更理解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同向而行’的合力,心理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全域浸润’的效果。”

  心理教育的“润心”之力,藏在匹配需求的内容里,躲在沉浸体验的形式中,更融在家校社的合力中。当每一堂心理课都能触及真实需求,每一次引导都伴随实践体验,每一分努力都能获得多方支撑,中小学心理教育必将真正实现从“说教”到“润心”的蜕变,为每一个生命的精彩成长保驾护航。

中国妇女报新一代周刊 1中小学心理课 告别“课上感动,课后不动” □ 田恬2025-10-19 2 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