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伟锋
中小学高级教师,郑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郑州市平安建设先进个人、郑州市优秀教师、郑州市优秀班主任。工作三十年来,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扎根农村沃土,深耕乡村教育。在校园里,他既是师生口中的“牛校长”,也是孩子们亲切称呼的“知心人”。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一中:
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具有地方特色的新优质公办初中。学校坚持以“质量上乘的区域特色名校”为办学目标,以“教育创造美好生活”为办学理念,围绕“诚信自省”的校训、“悦读雅正”的校风和“垂范理解”的教风以及“善思刻苦”的学风,积极探索适合乡村学生的成长路径,努力成就师生最灿烂的人生价值。被授予河南省美术馆美术教育实践基地、河南省音乐艺术教育示范基地、郑州市书香校园、郑州市教学创新先进单位、郑州市德育创新先进集体等称号。
□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一中支部书记、校长 牛伟锋
亲爱的少年们,每当伏案写下这些字句,我眼前总会浮现熟悉的画面:乡村中学的教室里,有孩子借着麦田的微光演算数学题,笔尖划过纸张的声响,与窗外风吹麦浪的簌簌声交织;乡间小路上,有孩子背着书包,脚步踏过带露的田埂,把对未来的憧憬悄悄揉进脚下松软的泥土。这些场景,是千万乡村少年的成长缩影,也是我想和你们聊聊“成长与梦想”的初心。
别让“乡村出身”成枷锁,做泥土里的“追光者”
或许有人觉得,乡村少年的起点少了些城市的“光鲜”——没有触手可及的前沿科技,甚至父母的陪伴常伴着“谋生的缺席”。但请别忘记,乡村的成长环境,藏着别人羡慕不来的“宝藏”。
见过秧苗一天天拔节,看过纤细嫩芽长成挺拔禾苗,便懂“坚持”从不是空洞的口号;帮长辈在盛夏抢收麦子,顶着烈日把金黄麦穗装进粮袋,便知“担当”是汗水浸过衣衫的重量;在灶火旁听祖辈讲那些老故事,便明白“根脉”是岁月沉淀的智慧。你们成长在自然的怀抱里,更懂生命的力量,这份在泥土里扎根的韧性,正是闯荡世界最坚实的“底气”。
别因“没见过”怯于尝试,别因“不一样”自我怀疑。没接触过先进设备,可在田埂边观察昆虫习性、记录植物生长,照样能探索自然的奥秘。乡村少年的“不一样”,本就是最鲜活的成长勋章。
让“乡土根系”成锚点,在时代浪潮找“坐标”
有人说“走出乡村就是成功”,但我想说,“走出”从不是“逃离”,而是带着乡土的滋养,去更广阔的天地“扎根”。时代给了我们多元选择,但“扎根”的能力永远珍贵。
有学长师范毕业后返乡任教,在乡村课堂里播撒知识的种子,帮更多孩子看见外面的世界——他们把“从乡村来”的身份,活成了“为乡村做”的动力;而在北上广深的写字楼、工厂车间里,同样有乡村少年的身影:有人凭着吃苦耐劳的劲头成了企业骨干,有人靠着踏实肯干的作风闯出自己的事业。从小在乡土里锤炼的坚韧,让你们无论到哪里,都能快速适应、顶住压力,这种“在哪儿都能扎根”的能力,正是时代最需要的品质。
以“少年意气”为帆,在成长浪潮做“不妥协的航行者”
成长从不是一帆风顺的航程,或许会因成绩波动焦虑,因前路迷茫犹豫,但请记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乡村生活早已教会你们“韧性”——遇到难题时,懂得多想办法;面对辛苦时,知道咬牙坚持。
数学题难,就抱着课本多问老师、多刷习题,“啃硬骨头”的过程本身就是成长;英语单词记不住,就写在卡片上贴床头、揣兜里,利用碎片时间反复记忆,“笨办法”里藏着最扎实的“真功夫”;觉得梦想遥远,就把它拆成一个个小目标,今天比昨天多学一个知识点,本月比上月多掌握一项技能,“走一步,再走一步”,终能靠近心中的远方。
更重要的是,别丢了乡村少年的“真诚与纯粹”。有人用功利衡量梦想,但你们要记得:对知识的好奇、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这些“不功利”的品质才是人生最珍贵的“内核”。
亲爱的少年们,你们是乡村大地上的“新苗”,也是时代浪潮里的“后浪”。别因起点局限想象,别因不同放弃追求。带着乡土赋予的坚韧,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在泥土与星光的交响里大胆写就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吧!我坚信,每一个认真生活、勇敢追梦的乡村少年,终会在自己的赛道上活成一束光——既能照亮前路,也能为身后的乡土,添上一抹亮色。加油,少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