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伊斯坦布尔桥”轮完成超1000标准箱的集装箱装载作业,从浙江宁波舟山港启程,一路向北驶向北冰洋。这艘能破除1.2米厚冰层的特种货轮,正式开启了一段改写亚欧航运史的旅程。18天后,它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比经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线缩短了整整22天!
这一刻,吞吐量世界第一海港宁波舟山港的全球航线网络补齐了“最后一块拼图”。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到北冰洋,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冰上丝绸之路”,这条航线的开通不仅刷新了中欧海运时效纪录,更因航程短,而且按北极环保要求采用低硫燃油,为全球供应链注入绿色新动能。这将直接改写全球贸易格局。
以往,我国的跨境电商为了赶上欧洲的圣诞季,需提前两个月备货,一旦市场风向有变,库存积压风险陡增。新能源企业的高端组件走传统海运,漫长航程中的损耗和资金占用成本始终是个难题。
如今18天的直达时效,让企业不用再为时效发愁。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条航线的碳排放较传统航线降低了约50%,恰好契合了全球绿色航运的趋势,也帮助企业规避了欧盟碳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不同于传统的马六甲航线要绕道印度洋、穿越红海甚至非洲好望角,北极航线取道东北航道,经白令海峡后直奔欧洲,航程一下子缩短了七八千公里。
不过,受到冰层的影响,航线目前只能在每年7月底至11月初运营,但即便如此,在非通航期还有“海运+铁路”的联运方案衔接,能够确保物流的连续性。
除了速度优势和绿色低碳之外,对我国来说,这条航线的战略意义更为重大。
长期以来,亚欧货物运输高度依赖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这些咽喉要道一旦出现拥堵、区域冲突甚至封锁,全球供应链就会陷入停滞。
而北极航线的开通,直接绕开了这些风险点,为贸易增添了关键的安全选项。这条冰上通道的价值,早已超越了物流本身。作为“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践,它让我国与北极国家的合作从资源开发延伸到了全球物流体系,为“一带一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全球供应链来说,中欧北极航线不是简单的“替代路线”,而是在传统的海陆通道之外,增加了关键的第三选项,让贸易网络更加具有韧性。
从宁波港的集装箱吊装,到弗利克斯托港的货物卸载,这条18天的航线串联起的,是中国高端制造的出海需求,也是欧洲市场的消费期待,更是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度调整。当极地航道的坚冰被科技与合作融化,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蓝色动脉”正为世界经济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