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把梦想一点点变为现实是怎样的感受?“是无以言表的幸福。”黄彬彬满脸笑意地说。最近,村里一处旧厂房在她和团队的改造下,摇身变成“窑里青在空间”,开启了它的新时代使命。
黄彬彬是杭州向村乡创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在湖州窑里村开展整村运营工作。过去五年,是黄彬彬急速成长的五年。用她的话来说,前半段是校园到田埂的空间线,后半段是从理论推演到落地生根的实践线。
乡村是梦想的原野
2020年,在北大读硕士时,黄彬彬跟着导师走访四川、江西等地进行乡村振兴课题实践。深入乡村,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书本上的“文化资源”如何在土地上“呼吸”,也就是在这时,“整村运营”的思路也开始萌芽。
两年后,有点“叛逆”的黄彬彬在毕业时,想找到能把所学“种”下去的土地。“我背着包和团队跑了全国30多个村落,最终决定停在湖州窑里村。”黄彬彬说。
为什么选择浙江?答案就在“千万工程”铺就的路上。逐步完善的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逐渐转好的生态治理,慢慢形成的乡村运营理念共识都深深吸引了黄彬彬。“更重要的是,乡村的情绪价值与独特体验正被长三角都市圈的人群所关注,市场的发展潜力已悄然激活,我确信这里能搭建一座让城乡价值相通的桥。”黄彬彬说。
2023年,黄彬彬和团队正式驻村工作,并创新提出“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合作”,村集体以闲置可经营性资产入股49%,她和团队以运营能力和资金入股51%。这一模式确立了整村统一资产管理、统一招商培育、统一品牌营销、统一游客服务的重要基础。
“双剑合璧”下,窑里村“沉睡”的资源被激活。近两年,通过股份制合作的整村运营,窑里村闲置的老房子孵化出22个业态,接待游客超20万,村集体增收250余万。比数字更重要的是,村里有了孩子的笑声、有了青年创业的灯光——还有省级未来乡村、金3A级景区等荣誉。
如何复制窑里模式?眼看现有的OTA平台难以适配乡村非标业态的灵活性,她便和团队自主研发小程序“向村行”,整合地图导览、活动预约、支付分账、会员管理等功能,大幅提升效率,优化整村业态管理和客户沉淀。如今,该小程序已联动全国25个区县,服务1500多家商户。
“这或许是‘十四五’给我最深刻的答案:乡村的解法不在纸面,而在于驻村深耕中激发的内生动力和可复制系统。”黄彬彬颇有感触地说。
找寻适配的发展突破口
今年2月,随着浙江省绍兴市等3个设区市入选第四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加上之前杭州等9个前三批入选城市(含义乌市),浙江率先实现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省域全覆盖。
听到这一喜讯,黄彬彬也乐开了花。原来,她对窑里村的定位与大环境不谋而合。“我们在窑里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发展新路径,而经过调研后,发现走‘儿童友好村’是个突破口。”
在黄彬彬看来,“儿童友好”绝不是简单刷点鲜艳颜色、放些游乐设施,而是需要将理念渗透在整村运营的全过程中。于是,她和团队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
设计胖乎乎的云朵吉祥物“窑里里”,谱写轻快的村歌《水漾窑里》,把整村的标识、导视都设计得更契合孩子们的视角和色调;和乐高合作,在村里开办国内第一个扎根乡村的乐高教育中心,让孩子们在绿水青山间玩转创造力;村庄各个角落经驻村青年艺术家改造,成了激发想象力的画布,形成可阅读的村庄“绘本”;核心业态陶艺体验馆,让孩子们可以用捏泥巴的温度,连接起与窑里的乡土情感。
日益丰富的体验活动,更是将“儿童友好村”的理念融入日常。邀约国际艺术家带着孩子们做手作,体验烘焙;农忙时,晾晒的稻谷是孩子们的写生画布;请来村里的爷爷奶奶,为孩子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年节时的民俗活动成为亲子家庭可以共同参与的福猪宴……
帮更多村子找到自己的“主题”
在窑里,不止儿童,不止亲子家庭,越来越多的青年也加入到“儿童友好村”的阵营里。“我们希望窑里村能够让来到这里的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能感受到童心一般的纯粹与美好。”
窑里村有“儿童友好”,而杭州的高桥村则有了“宠物友好”。黄彬彬将窑里村的做法复制于此,盘活村里90%的闲置空间(包括8600平方米的旧厂房),引入24家业态,把3万平方米的废弃甲鱼塘“变身”杭州首个“猫岛”,现已吸引超百名青年在村工作。
面向“十五五”,黄彬彬为自己列下了一个个小目标。探索出整村运营行之有效的可复制模式,因地制宜帮更多村子找到自己的“友好主题”;利用数字化力量,将“向村行”小程序联结全国更多乡村商户,把复杂管理变轻、变高效;打造一条从“实训—孵化—回流”的清晰人才培养路径,让青年归乡成为有奔头、可持续的潮流。
“我想乡村不该是静止的盆景,而是要像湿地那样,是‘价值共生体’,能够容纳更多人的理想与生活。我们也相信会有更多人去得了远方,回得了故乡。”黄彬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