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霞
马本斋纪念馆馆长马岩是土生土长的本斋村人。今年46岁的他从小听村里老人讲述最多的,就是马本斋母亲白文冠英勇殉国的故事。
在位于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本斋东村的马本斋纪念馆,一辆破旧的木制独轮小推车静静地安放在展柜中,车上深深浅浅的裂痕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无声地诉说着英雄母亲白文冠的伟大壮举。这辆小推车也被视作马本斋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伟大母亲言传身教
马本斋,回族,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创建人和领导人,1903年生于直隶献县东辛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自发成立了回民抗日义勇队,任队长。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后,他先后任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总队长、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
从1938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部进行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他率领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和冀鲁豫地区,英勇善战,威名远扬。回民支队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马本斋的抗日之举与母亲白文冠从小对他的教育密不可分。”献县县委宣传部二级主任科员高良库,对马本斋的英勇事迹颇有研究。他的老家与本斋村的直线距离只有5公里。
白文冠,1873年出生于清直隶河间县城(今河北省河间市瀛洲镇)的一个回族家庭,1893年嫁与献县东辛庄马永长为妻。因丈夫常年在外做工,白文冠独自抚养马本斋三兄弟长大成人。她为人刚强正直,勤劳贤惠,待人宽厚,乐善好施。
白文冠略识文字,常给孩子们讲述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戚继光抗倭等精忠报国的故事。母亲的言传身教,对马本斋的幼小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
“村里人都说她性格好,刚正不阿,明事理,有智慧,在村里有威望。”本斋东村党支部书记马现永今年53岁,从小就听奶奶讲白文冠的故事。
大义凛然英勇殉国
每次经过纪念馆展陈的第五部分“伟大母亲视死如归”,马岩都会在那辆小推车前驻足。
1941年7月以后,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在河间、献县、建国县一带战斗,让日军驻河间的山本联队连连失利。
1941年8月27日凌晨,河间、献县、淮镇三个据点的1000余名日伪军包围了东辛庄,他们把群众赶到清真寺前,严刑拷打,追问白文冠下落。此时事先跑出村的白文冠和群众也被抓回村来,看到先后有三人因为自己被害,她挺身而出,怒斥敌人。
“敌人当日将白文冠押到臧桥据点,第二天,押往河间宪兵队,逼迫她招降马本斋。”马岩指着那辆曾押送白文冠的小推车说。
今年98岁的本斋东村村民马国荣曾和白文冠住对门,对当年她被抓的情形记忆犹新。马国荣介绍,当时白文冠看到村民被打得太厉害,十分心疼,对孩子们说:“我如果不出去,不知道要打死多少人呢!我要是出去,你们谁也不许哭喊,你们一哭一喊连你们都要害了,我一个人死了没事。”
为挫败敌人诱降马本斋的阴谋,支持儿子抗日,白文冠大义凛然,不屈不挠,进行绝食斗争。她说:“我是中国人,不吃日本的饭!”
1941年9月7日,白文冠七天七夜滴水未进,绝食殉国,终年68岁。
听到母亲去世的噩耗,马本斋痛心疾首:“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革命精神历久弥新
马本斋因长期转战积劳成疾,于1944年2月7日病逝,年仅41岁。
1944年,经抗日政府冀中八专署批准,献县东辛庄命名为本斋村。1985年,本斋回族乡政府在本斋村择地建马母祠,后辟为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随着人口逐渐增多,本斋村分为本斋东村和本斋西村。
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与马本斋纪念馆隔路相望。进入陵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纪念碑。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马本斋同志不死”,背面是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的“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纪念碑后面是白文冠烈士墓和马本斋衣冠冢,墓台和棺椁均用汉白玉修葺而成。母子各自的墓碑后都镌刻了墓志铭。
英雄从未远去,精神代代相传。马本斋纪念馆紧邻本斋小学,迄今已接待游客超过300余万人次。马岩表示,希望革命先烈的精神影响更多人,如涓涓细流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女大学生手记/
两代壮歌的时代回响
□ 湘潭大学学生 陈曦
站在马本斋纪念馆的展台前,我仿佛触碰到历史深处最炽热的脉搏。马本斋与其母亲白文冠的故事,从来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曲用生命谱写的壮歌,在华北平原的炊烟中回响不绝。
卢沟炮响,马本斋在家乡擎起“回民抗日义勇队”战旗。康庄一役,马本斋妙设伏兵、痛歼日寇,铸就“能征善战的回民支队”的赫赫威名。更令这段历史闪耀人性光辉的,是其母亲白文冠被捕后的绝食明志,从容就义。马本斋强忍悲恸立誓“儿承母志”,将丧亲之痛化为杀敌之力。母子两代人,用生命诠释了家国同构、忠孝两全的民族大义。
作为湘潭大学的学生,我深刻体会到红色精神的血脉相连。从毛泽东同志“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的题词到马本斋母子的壮烈事迹,展现的是同一个精神谱系的不同华章。在纪念馆里,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英雄不是天生的,是在民族危亡时刻选择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伟大不是抽象的,是母亲教会儿子的第一句“精忠报国”。新时代的青年,当以这般精神为灯塔,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