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网络

图片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
纳西派马赛社区项目专注于支持马赛女童教育及其权利保障,通过奖学金、社区合作等多维措施,帮助3000多名女童完成学业并进入高等教育
近日,该项目的获奖让世界看见了肯尼亚草原上的这场教育突破,为推动全球性别平等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纳西派马赛社区项目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改变源于社区共识基础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也向国际社会表明:性别平等不是一地一时的努力,而是跨越国界的共同使命
□ 李梦瑶
近日,202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奖颁奖仪式暨奖项设立十周年庆祝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肯尼亚的纳西派马赛社区项目获奖。
纳西派马赛社区项目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支持马赛女童教育及其权利保障,通过奖学金、社区合作等多维措施,帮助3000多名女童完成学业并进入高等教育。此外,该项目致力于减少童婚与女性割礼等传统实践,努力为新一代女性的成长摆脱枷锁,从而促进性别平等。
在传统与抗争之间:女孩的艰难抉择
在肯尼亚南部的马赛社区,女性割礼和童婚的陋习至今仍然存在。尽管肯尼亚早在2011年便将割礼定义为刑事犯罪,但在偏远乡村,这一被视为“成年仪式”的传统依然暗中延续。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割礼不仅意味着女孩“成为女人”,更直接关系到婚嫁与牲畜嫁妆的交换。一个遭受了割礼的女孩,往往在青春期便被迫嫁人,以满足家族的经济利益,并提升家庭在当地的社会地位。而未接受割礼的女孩则经常受到嘲讽,并被告知自己永远无法结婚,她们中许多人往往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割礼,以免遭受他人的歧视和排斥。
纳西派马赛社区项目的创始人赛琳娜·恩科伊勒深知这种传统带给女性的痛苦。7岁时,赛琳娜被许配给一个男人,却因机缘获得资助,得以进入家乡第一所女子寄宿学校——纳因戈伊女子寄宿小学,并最终成为村里首批完成小学和中学教育的女孩之一。
这段经历让赛琳娜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更是抗争陈规的出路。于是,为了家乡女孩们的未来,赛琳娜毅然辞去内罗毕一家跨国公司的稳定职位,回乡筹建纳西派马赛社区项目,并在2017年正式将该项目注册为社区组织。在马赛语中,“纳西派”意为“幸福”,正如赛琳娜对马赛女孩们的美好祝福。在赛琳娜的领导下,该项目致力于帮助女孩获得免费教育,支持她们自主选择,打破当地女性割礼和童婚的恶性循环。
教育的力量:改变从认知开始
马赛文化具有鲜明的父权制特点和悠久历史,部族的长老和精神领袖作为决策者,将传统仪式和文化规范代代相传。赛琳娜深知,仅靠法律无法彻底根除割礼,必须通过持续的社区对话和教育措施,改变长辈乃至女孩自身对“传统”的理解。
“我们挨家挨户地与女孩的父母沟通,说服他们允许女儿上学。”赛琳娜解释道,“许多女性没有意识到割礼对身心健康造成的威胁。”为此,纳西派马赛社区项目与7个本地女性团体、3个青年团体和一个男性团体开展合作,通过奖学金资助,鼓励家庭支持女孩完成学业,同时向当地社群宣传割礼对女性健康的危害。
纳因戈伊女子寄宿小学则是这一项目行动的重要据点。这里接收了超过3000名女孩,其中多数女孩在逃离割礼或童婚过程中获救。如今,她们在安全的校园环境中学习,不仅继续接受系统的教育,还通过课堂学习认识到自身、权利与未来的意义。正如赛琳娜所说:“当女孩进入学校,她们的声音会变得更响亮、更有力。教育让她们能够决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并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
正是这种观念与行动的双重转变,使得一些曾经的割礼执行者也选择放下刀具。65岁的萨蕾·科伊凯曾为当地女童执行割礼30余年,这也是她的生计来源。如今,她已成为学校的董事会成员,走村入户劝说当地居民和传统领袖摒弃割礼习俗。“当看到女孩们遭受的后果,我便不再支持割礼了,它对女孩的健康毫无益处。”她的转变正是对教育影响力的最有力注解:只有人民从内部觉醒时,传统的枷锁才会真正松动。
奖项背后:全球共振的性别平等行动
自从中国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合作设立女童和妇女教育奖以来,该奖项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推动性别平等与教育权的标杆。它不仅为每个获奖项目提供5万美元资金,更重要的是搭建起一个国际平台,让基层社区的实践经验走向世界。10年来,奖项已表彰来自亚洲、非洲、拉美等地的20个项目,惠及数百万女童和妇女,涵盖基础教育、职业培训、性别平等课程等多个维度,为推动全球性别平等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纳西派马赛社区项目的获奖,让世界看见了肯尼亚草原上的这场教育突破。借助奖金的支持,纳西派项目得以改善校舍条件,扩大奖学金覆盖范围,为更多女孩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她们有机会完成中学乃至高等教育,走出由割礼和童婚筑起的命运牢笼。
“通过向当地宣传女性割礼、童婚的危害以及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得以建立一个让每名女性都能决定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如何自主生活、如何规划未来的社会。”赛琳娜说。
纳西派马赛社区项目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改变源于社区共识基础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也向国际社会表明:性别平等不是一地一时的努力,而是跨越国界的共同使命。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