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生活的艺术家”

    杨志祥

    扎根山区教育三十多年,一直秉持“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的教育思想,立足山区实际,深耕乡土教育,努力打造学生迷恋的乡村学校。先后被评为昆明市杰出园丁和师德建设优秀工作者。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长湖镇中心小学:

    1937年由抗日名将张冲将军倡议并捐资创办,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97%,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小学。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传承红色文化和传承非遗文化为重要抓手,创新性地构建了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两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与红色精神,在德育活动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刻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红色精神的力量。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艺术传承学校、全国模范希望小学、云南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民族教育示范学校、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学校等殊荣。

  □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

  长湖镇中心小学校长 杨志祥

  亲爱的同学,当我们凝视晨曦中草叶尖滚动的露珠,聆听雨后屋檐下叮咚作响的滴答声,或是仰望晚霞为天际织就的绚烂锦缎时,美,已悄然叩击我们的心扉。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想与大家探讨的,正是如何通过美育擦亮这双眼睛,让每个生命在审美的旅程中,汲取丰盈滋养,绽放独一无二的光彩。

  我们是一所乡村小学,始终坚信美育不是“奢侈品”,而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学会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2023年,我们有幸参与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拥抱”乡村美育计划,与艺术家携手创作儿童剧《阿诗玛初声》。从剧本构思时围坐讨论阿诗玛的传说,到台词锤炼中琢磨人物的情感,再到用玉米叶、彩布制作民族服饰道具,孩子们全程眼眸发亮、全情投入。当舞台灯光亮起,他们用稚嫩却真挚的表演,将阿诗玛的故事娓娓道来,那一刻,民族文化的温度与美感,早已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这种“以劳育美、以文化美”的实践,正是美育最生动的注脚。

  美育,是情感与文化的共生共长。乡村孩子的指尖沾着泥土的气息,耳畔萦绕着自然的交响——在田埂上感知麦苗拔节的韧性,在山林间读懂四季更迭的诗意,在灶台边闻着柴火饭香的温暖。我们带着孩子们走进彝族撒尼老人的家,看彝族服饰上红与绿的撞色如何惊艳时光,听古歌谣里藏着的岁月故事;在火把节的夜晚,和乡亲们一起围着篝火起舞,感受那份炽热的生命力。就像把废旧土罐雕琢成多肉的“小家”,把旧轮胎彩绘成盛放鲜花的花盆,我们教会孩子:美从不是“高大上”的符号,而是藏在最熟悉的生活肌理中。丰收节里,孩子们用金黄的苞谷皮编织成小灯笼,用鲜红的山楂、金黄的南瓜拼出“丰收”图案,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创作,让他们真切懂得——艺术从不在远方,就在触手可及的日常里。

  美育,更是自信与创新的隐形翅膀。记得有个叫小梅的女孩,从前总是躲在教室角落,说话声音细若蚊蚋。可自从加入《阿诗玛初声》排练,她饰演的“小阿诗玛”渐渐让她找到了表达的勇气。有天她悄悄拉着我的衣角说:“老师,原来我也能把故事演活,还能画出撒尼族的花腰带!”现在的她,不仅能歌善舞,还带着同学们把撒尼族的踏步、转裙动作编进课间操,每个动作都透着“我能行”的光彩。这份自信,比任何奖状都珍贵。美育从没有标准答案:一颗种子可以画成彩色的,一朵花可以唱成歌谣,一个故事可以编成短剧——你们用自己的视角定义美,在自由创作中长出直面世界的底气与创新的灵气。

  美育的根基,深深扎在乡土的沃土里。我们不必羡慕城市的画廊与音乐厅,因为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天然的“美育课堂”:晨露未干的田埂上,草叶的纹路是最精致的画;长辈摇着蒲扇讲的老故事里,藏着最动人的叙事;丰收时翻滚的稻浪间,涌动着最磅礴的色彩。我们要做的,只是引导你们用清澈的双眼去捕捉,用灵巧的双手去重塑,用真诚的心去感受。当你们把玉米皮变成戏剧道具,把山间野果变成艺术拼贴,把家乡的故事变成舞台剧本时,美育便不再是课堂里的“附加题”,而是像溪水般自然流淌在生活里的滋养。

  同学们,美育的终极目的,从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艺术家,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生活的艺术家”。美从来都在那里:在你弯腰捡起的一片彩叶里,在你哼唱的不成调的歌谣里,在你用积木搭出的“梦想小屋”里。其实你们每天都在创造美,只是有时未曾察觉——自己早已是生活的“艺术家”。因为你们每一次独特的创造,每一个真挚的表达,都是这世间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艺术品。

中国妇女报新一代周刊 1每个孩子都是“生活的艺术家” 2025-10-26 2 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