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见证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血铸受降书 石垒胜利场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邵伟 景韵润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至1945年“芷江受降”,中国人民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书写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壮烈史诗,最终赢得了伟大胜利。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与湖南女子学院的女大学生们走进位于湖南怀化芷江县城,探寻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印记。

  鲜血汗水筑就抗战“天路”

  20世纪30年代,战火在中华大地熊熊燃烧。芷江地处湖南西部边陲,素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为确保西南大后方安全,1937年至1942年,湖南省政府征调了芷江周边14个县共4.9万余人两次扩建芷江机场。

  “当年修建机场几乎完全没有机械,只能采用人海战术。”芷江县党史联络组组长唐成云表示,在扩建机场的队伍中,男人负责开山挑土、推平打夯,碎石任务就落到了妇女和老人肩上。

  修建机场,特别是跑道,需要用碎石加砂石混合后分层碾压。据1938年档案记载,仅垫实跑道就消耗碎石2.4万立方米。“跑道的底层一般用河中鹅卵石,较容易锤碎,面层则需要开山运来的硬块石,碎石难度很大,但人们手中的工具仅仅是一个两头尖的小铁锤。”唐成云说,“这样握着锤子碎石,没有防护手套几天下来手就会震裂,许多人都是一边渗血一边坚持。”

  美国飞虎队陈纳德将军在回忆录中深切地写道:“中国人为十四航空队出力最大的地方是建筑机场。在华的百多个机场,都是千千万万的中国男人、女人和小孩流着汗血,辛苦地徒手筑成的。”

  碎石任务的完成,保证了机场按时竣工。这条浸透了鲜血与汗水的跑道,见证了无数战机展翅翱翔、奔赴前线的壮举,更凝聚着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烽火家书诉说家国情怀

  芷江的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一封封安静泛黄的家书,承载着厚重的家国情怀。

  “我在遥远的前线为国家及民族解放在战斗着!”

  “这里很好,如同家里。同志同兄弟一样,也是第二家庭,是一面学习一面工作的地方。”

  ……

  这是80多年前一位名叫汪定炳的新四军战士写给亲人的家书。

  汪定炳是芷江人,1920年出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常与同学一起走上街头宣传抗日,18岁时毅然加入新四军。

  从军期间,汪定炳的足迹遍布皖南南陵、太平、泾县、云岭、繁昌、铜陵等地。在战事间隙、行军途中,他提笔写下了32封饱含深情的家书。

  在一封致祖父母、父母亲的信中,汪定炳写下铮铮誓言:“你们的孙、儿为了改革这个旧社会,变为新的国家,新的社会,在这革命的队伍中将坚决英勇战斗,我将永远地跟着革命旗帜前进,我想这不但是我个人的光荣,也是祖先、家庭的光荣。”

  经历了战场的腥风血雨后,汪定炳坚信:“中国只有在不断的进步中才能争取反攻的早日到来,只有坚持抗战到底才能争取最(后)的胜利,中华民族也才能得到解放。”

  1941年,汪定炳在潜入日军后方执行侦察任务时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最终被日寇用煤油烧身,壮烈牺牲。他用仅21岁的年轻生命,践行了家书中立下的“永远跟着革命旗帜前进”的誓言。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如汪定炳一般的无数革命先烈,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迎来了黎明曙光。

  芷江受降迎来胜利曙光

  1945年8月21日至23日,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在芷江举行,世人将这场典礼称为“芷江受降”。这一刻,中华民族一雪前耻,重新挺起了脊梁。

  “我们眼前的木房就是承载历史荣光的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木房建于1938年,里面的桌椅也均为受降原物。日本投降代表席的桌椅上,还刻有‘参加受降典礼纪念 卅四年八月廿一日’字样。”站在受降典礼会场旧址前,讲解员邓国英向记者介绍。

  记者注意到,会场里的布局简单而庄重。墙壁上所悬挂的历史照片一一再现了受降典礼的细节。

  1945年8月21日下午,今井武夫一行人经过中国受降代表同意后进入会场。一张历史照片显示,日本降使向中国受降代表鞠躬,受降代表表情严肃。

  桥岛芳雄代表日方,向中方呈交了一份日军侵华兵力分布图,随后工作人员用中、日、英三国语言高声宣读了投降备忘录。芷江受降原始纪录片显示,今井武夫及其随员神色紧张不安,桥岛芳雄不停地擦拭头上的汗水。

  宣读完毕后,两份早已准备好的《受领证》和毛笔墨盒递交到今井武夫面前。今井武夫颤抖着手在《受领证》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并加盖了一个椭圆形的朱红印章。

  历经14年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终于取得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革命先辈和英烈的最好告慰就是把他们为之牺牲、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新征程上,中华儿女铭记历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一代代中国人热切期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定能早日实现。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血铸受降书 石垒胜利场 2025-10-28 2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